《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
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一、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关于五腧穴的主治指的是:五脏所属五阴经的五腧穴的主治。
井主心下满,中井 应该指的是五阴经的井穴,“井”属木,木属春,春属肝,因此此处的“井”应该是肝经的井穴大墩,“心下满”是什么意思呢?“心下”为脾胃所居,“满”当为痞满不舒的意思,所以“心下满”意为:居于心下的胃部痞满不舒。这里就有问题了,古人为什么要用大墩来治疗胃部的痞满不舒呢?为什么不用胃经上的穴位呢?这是我们就应该想到,此处所指的胃痞不舒不是胃经本身病变引起的,而是因为肝经的实症,导致“木亢乘土”尔引起的胃的痞满不舒。
荣主身热:荣属火,火属夏,夏属心,因此此处的“荣”是指心境的荣穴少府,而这里所说的“身热”也当指心火亢盛,灼于肺金而引起的发热。
俞主体重节痛,“俞”属土,土属于长夏,长夏属于脾,因此此处的“俞”当指脾经的俞穴太白,这里所治疗的病症位“体重节痛”,是因为卸在脾土,土亢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导致节痛。
经主喘咳并寒热:“经”属金,金属秋,秋属肺,因此此处“经”当知肺经的经血经渠,所治病症为“喘咳寒热”,《难经集注》云:“肺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今邪在金,金必刑木,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乘肺,故喘”。
合主逆气而泄,“合”属水,水属冬,冬属肾,此处“合”应为肾经合穴阴谷。所治病症为逆气而泄,逆气为气逆上冲,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则气逆,肾主司二便,肾气不禁,故泄泻。
二、1、病在脏取井穴
所谓病在脏取井就是病在越深的地方,我们要在指头末稍,井穴通通在手指头或脚趾头的末稍,非常的敏感。比如说,足阳明胃经的井穴,我们叫厉兑,位在第二个脚趾头。我们下针的时候,“井主心下满”,临床上,在动脉血管堵塞,针一下去,病人会感到有个人在里面扫地,有人在清洗,速度就那么快,用一寸针刺一点点即可。身上虽有其它穴道可用,但没有井穴好。所谓堵塞,西医讲的动脉血管堵塞,中医是讲心剧烈的疼痛,这个针一下去的时候,痛马上去掉,就是所谓的实症。
2、病变于色取荣穴
《黄帝内经》指出病变在颜色上,青色为肝,红色主的是心,脾主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当有颜色的病出现了,一看见到发黄是脾病,取脾经得荣穴大都,发红是心脏病,这个人脸色发黑是肾脏病。遇有颜色出现,我们选取穴道的时候用本经荣穴。
3、病在时间者取俞穴
这个俞穴,治时间的病。每一条经都有他的俞穴所在。凡按照时间发病的,如每天晚上十二点起来,病是发在胆经上,取胆经的俞穴。按地支歌去判断。
过去有的是用荣穴,例如有的人每天晚上因发气喘起来,或每天晚上三点钟起来,要五点才能睡,我们要下他的肺经的俞穴。这出自《针灸甲乙经》③,用俞穴的效果非常好。也可以用荣穴,两个穴道都有效。扎荣穴较痛,所以按照时间发的病,要如何治疗,现在讲完地支歌,你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4、病变于音者取经穴
至于经穴,病变于音者。相法中,女人面大声沙骨粗,这是孤单到老,声沙就是象,骨头很大,肉看不到,脸又很大,这个女生一辈子孤单到老。如果是感冒,声音变了,就用经穴来治疗,每一条经都有它的经穴。
5、病起于饮食取合穴
那再来讲合穴,当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就用合穴。讲到饮食,跟各位讲一个观念,什么叫饱,什么叫饿,这没有一个定义。真正对身体最好的,是吃完还要有一点饿的感觉,一年四季保持有一点饿,只要七、八分饱就好,因为这样不断训练你的胃气。治病时,只要病人饿,有一点胃气,病人就救回来了。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的,还有胀满的病,我们大部分选用合穴来治疗。
6、五脏不平衡时用原穴
基本上,原穴是安五脏的,五脏不平衡时用的。阳经都有原穴。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