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出处】【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分类】病因学
【体会】百病,指的是一切的疾病,所以百病始生,指的就是一切疾病發生的開始。
百病始生的三大部位黃帝問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风雨寒暑代指天之邪气,通常情况下, 风雨为空间漂浮的致病因素, 接触人的上部头面. 当风雨挟有虚邪, 又遇人体正气虚的情况下, 会先伤人的上部, 所以就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一说.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因而《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分为内风和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外风,中医病因之一。风为春季主气。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邪为病有内、外风之别。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凡寒、湿、燥、热等邪多可依附于风而犯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上部和肌表,而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以及“中风”的卒然昏仆等症。《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如肝风内动的头目眩晕,四肢抽搐,甚则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内风分为: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实热症。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兼症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手足蠕动,眩晕耳鸣。兼症肝阴虚证,头晕眼花,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
黄帝所讲应该指外风,不是很明白。
清湿代指地之邪气, 清湿, 也叫寒湿, 是地面沉着的致病因素, 它接触人的下部足胫. 当清湿挟有虚邪, 又遇人体正气虚时, 会先伤人的下部,就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盛。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中湿气是广泛存在的,我们生活的地表上水随处可见,成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左右。简言之,我们身体的内外环境是水湿包绕的世界。水湿之气,滋养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灵。但如果外界环境水湿太过,或者人体正气处理水湿的能力减弱,那么水湿之气会变成湿邪来影响我们的健康。故水湿能养人,亦能伤人。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湿气,我会结合一些生活现象给大家介绍湿气的特点。详述如下: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之意。生活中能让我们充分理解湿性沉重的现象是非常常见而且极为浅显的。如刚洗完的衣服,哪怕在洗衣机里甩干也会比干衣服重很多,原因是衣服里仍有未干的水湿之气 。同理,如果人体感受了湿气就可能出现头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之意,是指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具体临床表现为面垢眵(chī,眼屎之意)多、大便溏浊、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科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
2、湿性黏腻,黏腻,即“黏腻不爽,胶黏难分”之意。很多生活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湿性黏腻的特点。如面粉加入水后再去揉会格外黏手,大米煮成粥后可以当胶水用。同样因为湿性黏腻,湿气重的人往往有大便粘马桶,难以冲干净的现象。湿气进入人体后与正常的组织细胞打成一片,很难剥离,所以临床上湿气之病非常缠绵,治疗起来犹如抽丝剥茧,应当耐心治疗,不宜操之过急。
3、湿性滞涩,滞涩,即“不流畅,不疏通”之意。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特点,大家可以做这个简单的试验:分别拿干毛巾和湿毛巾捂着自己的嘴巴和鼻子,就能很轻易地发现湿气可以闭塞气的通路。同理,湿气侵犯人体后会阻碍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临床表现为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等。
4、湿性趋下,趋下,即“水往低处流”之意,湿气到达人体后,同样会受重力影响往下渗。所以临床上湿气伤人,其病位多见于身体下部。具体临床表现有下肢水肿明显、淋浊、带下、泄痢等症状。
5、湿性阴寒,阴寒,即“寒冷、不温暖”之意。大自然中的水湿之气,如果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水湿之气的温度一般低于人体的体温,故水湿之气属于阴寒之邪,易损伤、分耗人体的阳气。比如北方零下十几度的冬天,并没有比南方冷多少。其原因正是南方的低温和湿气“狼狈为奸”,其制冷效应犹如“寒冰掌”。湿为阴寒之邪,具有凝闭之性。当人体感受湿气,如果身体底子差,阳气不足,病情就会往阴寒的方向转化。体内阴寒偏盛会导致手足不温、畏寒喜暖、易于感冒、身体关节疼痛、胸闷脘痞、气色偏暗等。
当人体感受湿气,如果身体底子好,阳气充足,病情会往湿郁化热的方向转化。犹如一团冷物放入火热之地,终究会从热化火,酿成湿热之病。具体临床表现为皮肤蒸热、面色淡黄、身热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小便浑浊、带下臭秽等。
情志不节的解释,情志指 七情,是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致病,而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突然或持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喜与惊是心的情志的体现。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喜乐、高兴的时候,就会感到精神愉快,全身舒畅。因为它能促使气血流畅,营卫通调,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是健康人正常的情志活动。但是,如果过度喜乐,不仅无益,反而使心气散乱,精神不能集中,所谓“喜伤心”。过分的喜,不仅伤心,而且能伤肺,因为心肺同属上焦。
惊即惊恐,是突然遇到意外之事而精神紧张的一种表现。惊恐对心的影响最大,一般受惊,并不致于使心的功能紊乱。但是,当人突然受到惊恐时,会使心神受伤,功能紊乱,所谓心无所依,神无所附,惊慌失措,甚至神志错乱,发生痴呆之症,即所谓“惊则气乱”。尤其是小儿脏腑娇嫩,心神怯弱,最易受惊。小儿受惊,轻则惊悸、大哭大啼,严重时可出现“惊风”或“癫痫”等证。
怒是肝的情志的体现,肝气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也不能过于愤怒。若过度愤怒,就会伤肝,使肝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横逆、上冲,所谓“怒则气上”,症见面赤、头晕、胁痛、胸满、纳少。严重时可导致血随气逆,蒙蔽清窍,引起昏厥。愤怒不但能伤肝,而且能伤脾,因为肝病最易累及脾脏。
忧与悲是肺的情志的体现, 忧即忧愁,也就是心情愁闷不愉快。当忧愁不解时,多感到肺气不舒,胸闷气短,颓丧懊恼,精神不振等,这是因为忧愁过度,损伤肺气的缘敌,即所谓“忧伤肺”。这就是说,忧愁太过使气机不利,脉道闭塞,升降失常。忧愁不仅伤肺,而且也能伤脾。因为脾居中州,上焦心肺之气受伤,势必影响中焦。
悲即悲哀或悲痛。悲哀太过,则意志消沉,导致肺气耗伤,所谓“悲伤肺”、“悲则气消”。悲不仅伤肺,有时也伤心神,除了心肺同居上焦外,因为心主神志,一切情志变化等精神致病因素都有可能伤及心神。
思是脾的情志的体现, 思即思虑,也就是集中精力对事物分析和考虑的一种表现。分析和思虑属于精神活动,精神活动影响着内脏的气机。若过分的思虑或思虑久而不解,就会出现精神消沉,使气结于内,阻滞不畅,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使脾胃运化无力,所谓“思则气结”、“思伤脾”。思虑不仅伤脾,长期思虑不解,必然扰伤心神,引起怔忡、健忘、精神萎靡不振,所以临床上又称“思伤心脾”。此外,思虑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心脾病变影响于肾之故。
恐是肾的情志的体现,恐即恐惧或恐怖,是由于内脏功能不足所产生。虽然胆气虚和血虚之人都会产生恐惧,但恐对肾的影响最大,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或长期恐怖可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出现二便失禁的现象,即所谓“恐则气下”。恐惧不仅伤肾,也能伤心,使精神不能集中,出现神志昏乱。
七情致病虽可及于五脏,但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尤其“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心脏的功能,然后犯之。
较多内容摘自网络。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