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灵枢】篇中金句摘录
一、[金句]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
[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了疾病虚证、实证治则治法不同,虚证采取补法,实证采用泻法。
二、[金句]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精神气血、辨证要点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了邪气、浊气、清气在人体脉中所处位置,为针刺治疗疾病深浅提供依据。
三、 [金句]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经络针灸 辨证要点 治则治法
[说明] 这一句话了解井荥俞经合五输穴的定义,为针刺治疗疾病选取五输穴哪个穴位提供依据。
四、 [金句] 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经络针灸 辨证要点 治则治法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五脏六腑生病应取十二原穴治疗,为治疗脏腑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 [金句]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医德医风
[说明] 这一句话只要掌握了疾病产生原因、治疗原则方法等与医学有关的相关知识就完全能医治好疾病。
六、[金句]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出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分类] 辨证要点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人生病原因之一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热,身体上部六淫都可以侵袭,身体上部主要是湿邪。邪气伤人,变化无常,邪气分阴邪和阳邪,伤于阴者治疗脏腑,伤于阳者治疗经络。
七、[金句] 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出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分类] 辨证要点 医德医风
[说明] 这一句话 将医师分为三个层次即: 明、神、工医师及三个层次医师区别所在。
八、[金句]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出处] 【灵枢】官针第七
[分类] 辨证要点 治则治法
[说明] 这一句话针灸治疗疾病,不同疾病使用九针中不同针具。
九、[金句]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出处] 【灵枢】营气第十六
[分类]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说谷物进入人体内滋养身体及其重要性。
十、[金句]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出处]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这一句话通过观察人的眼睛、面色知其病好或坏。
十一、[金句]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
[出处]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
[分类] 四诊方法 防病治未病
[说明] 这一句话通过观察人的情志变化、感受、眼目情况来判断癫疾初起症状。
十二、[金句]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
[出处]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
[分类] 四诊方法 防病治未病
[说明] 这一句话通过观察人的情志变化、感受、眼目情况来判断狂病初起症状。
十三、[金句]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
[出处]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这一句话患风逆之症的患者是什么情形,四肢肿,身体沉重,有时感觉冷,饿时、饱时都不舒服。
十四、[金句]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
[出处]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这一句话患厥逆之症的患者足冷,胸部撕裂疼痛,肠像刀绞痛,心情烦躁不能进食,脉为涩脉。
十五、[金句] 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
[出处] 【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这一句话是说治病时详细用心观察了解病是标还是本,标本都要顾到,不能是治疗其一。
十六、[金句]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疾病产生原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饮食起居不顺应天时,三种病因产生气血、阴阳、经络、营卫出现的问题。
十七、[金句]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人应当顺应天时,天黑休息,天亮醒来劳作。
十八、[金句] 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了患哕的成因:胃本寒,新谷入胃,寒热相攻,升降失常,寒热相并反逆出胃上涌导致。
十九、[金句] 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全身无力的成因:胃不实导致,可能是胃饿,也可能胃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或失去,导致经脉虚,经脉虚没营养导致筋脉不能正常工作、懈惰,进一步导致运化阴液功能减弱,气力不足,全身无力,说明脾胃重要性。
二十、[金句]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悲哀时泣涕产生原因。
二十一、[金句] 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流口水产生根本原因胃热。
二十二、[金句]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耳鸣产生根本原因胃中空则宗脉虚导致宗脉中不通、被阻遏。
二十三、[金句] 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咬舌成因:厥逆上逆。啮舌、啮颊、啮唇分别属少阴、少阳、阳明的气逆所致。
二十四、[金句]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出处]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上气不足、中气不足、下气不足出现的症状。上气不足会脑萎缩、耳鸣、头歪、目眩;中气不足会出现大小便改变,肠鸣;下气不足会出现腿脚无力、心情沉闷。
二十五、[金句]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出处] 【灵枢】五乱第三十四
[分类] 病因学 治则治法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五乱成因:清气浊气阴阳位颠倒,营气卫气循行方向出现问题,清浊本不相干,出现清浊相混、逆乱。
二十六、[金句]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肾之官也。
[出处] 【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五官对应五脏,观五官可知五脏是否有疾。
二十七、[金句]。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出处] 【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清浊与阴阳关系及乱气形成原因。
二十八、[金句]。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出处] 【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刺阴刺阳深浅不同。清浊相干者,需阴阳都调。
二十九、[金句]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出处] 【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分类]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人生病与体质有关。
三十、[金句]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出处] 【灵枢】五色第四十九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通过明堂颜色来辨病。
三十一、[金句]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出处]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分类] 病因学 辨证要点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通过五脏、六腑区别所在。
三十二、 [金句]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出处]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分类] 天人合一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阴阳共同运行且内外相贯通,无始无终。
三十三、 [金句] 下虚则厥,下盛则热; 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出处]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分类] 病因学 四诊方法 辨证要点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经脉下虚、下盛、 上虚、上盛出现病症不同,由此可作为判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三十四、[金句]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 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出处]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分类] 四诊方法 辨证要点 经络针灸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及街所在位置,由此可作为判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三十五、[金句] 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出处]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
[分类] 四诊方法 辨证要点 经络针灸 治则治法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经气顺逆盛衰针刺时机。
三十六、[金句] 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出处] 【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分类] 四诊方法 辨证要点 经络针灸 治则治法 病因学 病机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针灸医师必须掌握疾病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才能治好病。
三十七、 [金句]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出处] 【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分类] 医德医风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上工和下工的治疗时机区别,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
三十八、 [金句]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出处] 【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分类] 医德医风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针灸时要精神专一。
三十九、 [金句] 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出处] 【灵枢】本输第二
[分类] 治则治法 经络针灸 辨证要点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针灸春、夏、秋、冬四季取穴不同应遵循四时循序;发生筋病时,立即取穴治疗,筋病马上会好;痿厥发生角弓反张时,立即治疗可马上见效。
四十、 [金句]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出处] 【灵枢】根结第五
[分类] 治则治法 经络针灸 辨证要点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根据形气和病气有余与不足采取补法还是泻法。
四十一、 [金句]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出处] 【灵枢】根结第五
[分类] 治则治法 经络针灸 辨证要点 医德医风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用针之要的重要性。用针之要在于调阴与阳,上工平气。
四十二、 [金句]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虑智。
[出处] 【灵枢】[本神]第八
[分类] 天人合一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天德地气而生,进而有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四十三、 [金句]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出处] 【灵枢】[本神]第八
[分类] 天人合一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智者养生之法。
四十四、[金句]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出处] 【灵枢】[本神]第八
[分类] 治则治法 辨证要点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医师用针前需了解观察病人精、神、魂、魄、得失之意情况再行决定是否用针。
四十五、[金句]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出处] 【灵枢】[本神]第八
[分类] 养生保健 辨证要点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魂、意、脉、神、魄、志与五脏对应关系。调病需要观察五脏的病况,进而知气的虚实来确定补泻治疗法则。
四十六、[金句]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
[出处] 【灵枢】骨度第十四
[分类] 辨证要点 经络针灸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经脉的长度是以骨结的长度为依据,所以取穴可以采取骨度法。
四十七、[金句] 是故视其经脉之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出处] 【灵枢】骨度第十四
[分类] 辨证要点 经络针灸 四诊方法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多血、多气的脉象不同。
四十八、[金句]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翘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出处] 【灵枢】脉度第十七
[分类] 辨证要点 四诊方法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五色、五味、五音、五谷及食物臭香与五脏关系。
四十九、[金句] 五脏不和一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出处] 【灵枢】脉度第十七
[分类] 辨证要点 四诊方法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九窍中一窍不通与五脏有关,身体出现痈病与六腑不和有关。
五十、[金句]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出处] 【灵枢】热病第二十三
[分类] 辨证要点 四诊方法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可以了解热病在什么情形下判断生与死。
五十一、[金句]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出处] 【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分类] 辨证要点 四诊方法 养生保健
[说明] 这一句话平人气机升降正常、五脏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人的精、气、神来自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
五十二、 [金句]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出处] 【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分类] 防病治未病
[说明] 这一句话平人不吃食物后只能维持七天。
五十三、[金句] 其脉大坚以濇者,胀也。
[出处] 【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分类] 辨证要点 四诊方法 防病治未病
[说明] 这一句话胀病的脉大、坚且涩。
五十四、[金句] 其脉大坚以濇者,胀也。
[出处] 【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分类] 辨证要点 四诊方法 防病治未病
[说明] 这一句话胀病的脉大、坚且涩。
五十五、[金句] 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
[出处] 【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分类] 辨证要点 四诊方法 防病治未病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胀病产生原因,进而可知如何预防。
五十六、[金句]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出处] 【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分类] 辨证要点 经络针灸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十二条经络走向。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