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前作业

  • 【靈樞】經脈第十

    ☀ 【本篇題解】介紹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包括名稱、分佈、循行路徑,以及經脈虛實的病症表現。
    人體的生長成形的過程馭經脈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肺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 大腸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 本段介紹了胃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頰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引,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 本段介紹了脾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昌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 本段介紹了心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牖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 本段介紹了小腸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牖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嚥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頤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牖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脘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 本段介紹了膀胱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頂,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膪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膪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嘲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膪踹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 本段介紹了腎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膪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 本段介紹了心包絡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懦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 本段介紹了三焦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肘,循脯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額;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 本段介紹了膽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耐糾,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嘲,出膝外廉,下外輔禺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 本段介紹了肝經的循行路線,以及其"是動病"、"所生病"; 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和對治
  •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胭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 五臟陰經之經氣竭絕時的症狀表現及六陽氣絕之危險
  •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貝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可,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貝,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曰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洩,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 經脈與絡脈的分別及其受邪時的表現。
  •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 經脈病變和絡脈病變的診治法。
  •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痺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曰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 手三陰經之絡脈的名稱、循行路線及其發病時的症狀表現。
  •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歆,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手少陰之另,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繫。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隅。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骯,小者如指痂疥引,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腡,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取之所別也。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 手三陽經之絡脈的名稱、循行路線及其發病時的症狀表現。
  •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蹙,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瘁暗。實則狂巔引,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另者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逕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另也。
  • 任督二脈之絡脈的名稱、循行路線及其有偏失時的症狀表現。
  •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 脾之大絡大包穴的循行路線及其發病時的症狀表現。
  •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 絡脈在虛實病變時所出現的不同表現,並說明了在診察病情時會因人而異
  •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总结:

十五大洛由大包统领

任脉的别络鸠尾穴

督脉的络长强穴

手太阴肺经的络列缺穴

手少阴心经的络通里穴

手厥阴心包经的别络内关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络支正穴(主要治生疣)

手阳明大肠经的络偏历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络外关

足太阳膀胱经的络飞扬

足少阳胆经的络光明

足阳明胃经的络丰隆

足太阴脾经的络公孙,公孙也主冲脉

足少阴肾经的络大钟穴

足厥阴肝经的络蟸沟穴

脾之大络大包穴。

奇经八脉

任脉列缺管

督脉后溪管

冲脉公孙管

带脉临泣穴管

阳跷脉申脉管(项强、脖子僵硬后溪+申脉)

阴跷脉照海管(和任脉都到喉咙,所以喉咙病列缺照海都可以治)

阳维脉外关穴管(腰痛、胸痛下外关+临泣穴)

阴微脉内关穴管(生死桥外关穴透内关穴)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