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课前作业

桂枝二麻黄一汤(十二)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炙)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 一本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汗虽出而邪未尽。 与桂枝汤,如前法。 此所谓邪不尽,行复如法者也。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桂枝二越婢一汤(十三)


桂枝汤加麻黄、石膏二味。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附:越婢方(麻黄六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 此无阳与亡阳不同,并与他处之阳虚亦别,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而脉微弱。 若发其汗。 必至有叉手冒心,脐下悸等症,故以此汤清疏营卫,令得似汗而解。 况热多寒少,热在气分,尤与石膏为宜。 古圣用药之审如此。 按以上三方,所谓一、二,各半之说,照方计算,并不对准,未知何说? 或云:将本方各煎,或一分,或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 但方中又各药注明分两,则何也? 存考。

两个方中都有麻黄、 桂枝、芍药 、炙甘草、 大枣(四枚,擘) 生姜;差别是石膏和杏仁二味。石膏性比杏仁要寒,主治肺胃三焦气分之热,大渴热狂,能解肌发汗,又能清热止汗。杏仁治风寒痰滞,能宣肺解肌,除风散寒,润燥消积,利胸膈气滞,。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