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课前作业 雅1---李鹏

第三节课前作业    雅1---李鹏

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比较

一、   原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雙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減去三分之一。去渣,溫服六合。一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邪已漸輕。其人不嘔,非少陽。清便欲自可,無裡熱。一日二、三度發,非瘧象。脈微緩者,不浮不弦不大。為欲愈也。餘邪欲退之象。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此三句,申明上文欲愈之故。蓋由病氣雖除,而正氣亦衰,當靜以養之,使胃氣漸充,則榮衛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虛其氣,則病從藥增,醫者不審,誤人多矣。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面有熱色,則餘邪尚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微邪已在皮膚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癢,以此湯取其小汗足矣。陽明篇云:身癢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按此方分兩甚輕,計共約六兩,合今之秤,僅一兩三四錢,分三服,只服四錢零,乃治邪退後至輕之劑,猶勿藥也。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汗雖出而邪未盡。與桂枝湯,如前法。此所謂邪不盡,行復如法者也。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此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二、   方组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雙仁者)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 大棗(五枚,擘)

三、方表比较:

方 名 单位药组成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1两16株 芍药1两 生姜1两 甘草(炙)1两 大枣4枚 麻黄1两 杏仁24枚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1两17株 芍药1两6株 生姜1两6株 甘草(炙)1两6株 大枣5枚 麻黄16株 杏仁16枚

四、异同:

1、      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未发汗,伴随发热恶寒各半、如疟状、不得小汗出、身痒。用于治疗荨麻疹、风疹等皮肤病;

2、      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服桂枝汤发汗后,似疟状,日再发,汗出必解;

五、区别:

二方相同之处都是病于太阳伤寒,又同表现于疟状,终同得汗出必解;不同之处在于桂枝麻黄各半汤于未发汗如疟状,而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发汗后,似疟状。

处方方面:所用方药都相同,只是剂量不同(重点在于麻黄和桂枝剂量的变化),桂枝麻黄各半汤,伴随发热恶寒各半,所以桂枝和麻黄的剂量相差不大,“而桂枝二麻黄一汤”,在大汗之后津液有所流失,因此不能再过度的发汗,得小汗即可,故桂枝剂量略重,麻黄剂量略轻。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