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青龙汤的比较
by雅1常丽丽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生石膏如鸡子大。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适用症状】:外感风寒表实兼里有热证。发热恶寒,寒热俱甚,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苔白薄,脉浮紧者。
【方解】:1.本方是在麻黄汤中增加麻黄和杏仁的份量,而加石膏、生姜、大枣所构成的。 方中的麻黄因为其份量比麻黄汤为多,所以对于表的紧张和过多的里水,具有强大的发散能力。复与石膏配合消解里水与外热,兼且镇静烦躁。桂枝与杏仁则协助麻黄发散表热,并袪除里水。甘草、大枣、生姜为辅佐药,用于协助主药的作用。
2.此为风寒交感,荣卫俱实,不出汗而烦躁者之特效方。本方类似麻黄汤证,用于表实而里有热与水之证,即以表实、无汗、脉紧、及烦燥为四大目标。并能发越水气,对于出现浮肿与腹水的溢饮之证亦适宜。与麻黄汤比较,病势更具激烈,而至呈现烦躁之程度多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及其他热性病;又对于眼科的急性炎症,而自觉症状特甚者,可用之顿挫其病势;若是用于杂病时虽无发热恶寒,亦可适用。 本方是在麻黄汤中,将麻黄与甘草,增加其用量,并另添入石膏、生姜、大枣等等三味而组成。其证,本与麻黄汤,大致相同。惟因里有热而烦燥,故加石膏以清里热。又因石膏会影响麻黄的解表发散作用,牵制下行,不能专定于表,故须增加麻黄中的用量,以补足其应有药力,加强发汗解表入用;至于甘草的增量,以及生姜大枣的加入,则为和中气,调营卫而设,而桂枝与杏仁则协助麻黄发散表热,并袪除里水。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适用症状】:1.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苔润滑、不渴饮、脉浮紧。2.治痰饮咳喘或身体疼重,肢面浮肿者。
【方解】:1.本方是治胃内有停水的人,因受外感而表证与胃内停水相互关连所引起的各种症状。换句话说,即干喔是胃内停水受到表热的冲动上逆而起的;喘咳为表热与停水迫于呼吸器所发生的;下痢为停水下行所致:噎(咽下困难)为咽下物与上迫的停水冲突而起;小便不利为停水上行而不下降所致;又小腹膨满为停水聚集于下腹部所生。 因此,用麻黄与桂枝以解散表证,桂枝能抑止水毒上冲;麻黄能治喘咳;细辛、干姜、半夏袪除胃内停水,白芍与五味子能鎭咳止嗽;甘草调和诸药,并鎭静上冲之气,又能缓和组织的紧缩。
2.本方具有外解太阳风寒,内温太阴脾肺和止咳平喘强心利尿之功,体现涤饮解表的法则,主要是治外感风寒,内停寒饮之咳嗽证。以发邪逐水为主要目标。因为表邪不解,而心下胸中,又有水毒与寒气,由于水气动摇充击,致发生咳嗽、喘息、干呕、浮肿、及涎沫分泌过多等症状,如邪解水去,诸证自消。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差别,彼表实里热,此为表实内饮。故两者发表之药同,而治里之药则不同。本方除同样用麻黄发汗平喘,宣肺行水,为君,桂枝辛温解肌,助麻黄以解表,温阳化气外;另用细辛、干姜、半夏、润肾行水,收逆气,散水饮;并用白芍、五味子,止咳平喘,予以收敛;二者发汗以散邪水,收敛以固真水,一散一收,相互制衡,以免过于发散或酸收,共呈涤饮解表,止咳平喘功效。
3.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以上内容均源自中医大脑)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