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习中医大脑,对桂枝加附子汤与桂枝加黄芪汤作比较
方剂组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芍药、甘草、 生姜、 大枣、 黄芪
桂枝加附子汤: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适用于恶风、汗不止、小便难、四肢紧。
[方解]
本方是由桂枝汤加附子所组成,用于太阳病而兼有少阴证者。本方是治原为桂枝汤证而误行发汗,以致漏汗不止,为之耗损很多体液,患者遂起恶寒,小便淋沥而不能畅通,四肢微急,处于不能屈伸的状态。
[注意事项]
附子有毒,如果用量大于15g,宜先煎30分钟,以后每增加10g,先煎时间递增15分钟。
在其中的单味药里
桂枝可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芍药用来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大枣的作用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炙甘草是用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炮附子在本方中是用来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桂枝、白芍的功效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生姜、大枣的功效是养脾胃和营卫,治疗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炮附子、白芍的功效是一气一血,一肾一肝,一刚一柔,一燥一润,一走一守,刚柔相济,燮理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调气血、理气机、调寒温、理虚实、散恶血、破坚积、开痹止痛。主治:1.心痛,症属络道瘀滞,血脉不畅,受凉感寒即发者;2.胃脘痛、腹痛,症属虚寒为患者;3.胁痛,症属寒滞肝脉,络道瘀阻,胁肋疼痛,肝脾肿大者;4.痛经,症属寒滞,胞宫经血不畅,经前腹痛,经至痛减,经色紫暗,夹杂血块;5.痹证,症属寒湿为患者。
桂枝、炮附子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的效用,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的痹证。全身疼痛,或脘腹冷痛,或经痛、闭经。
白芍、炙甘草有酸甘化阴,养血敛阴功效,可治疗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
桂枝、炙甘草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功效,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气短。
桂枝加黄芪汤:助阳散邪,以发郁阻之湿。适用于盗汗、多汗,下肢冷,腰以上有汗,纳差,乏力,烦躁,小便不利,黄疸脉浮,有表虚症状的。
[方解]
1.本方是桂枝汤加黄芪的方剂,用于皮肤带有水气,缺乏弹力,而有盗汗、麻捧感等者。黄芪能强固皮肤,除水气,排脓,及促进发生肉芽,与强壮之效。所以可用于虚弱儿童的感冒、皮肤病、盗汗、中耳炎、颜面神经麻痹等症。
2.桂枝汤证而盗汗者用之。又对虚弱儿童的感冒、湿润性的声肤病、肌肉风湿痛、盗汗、多汗症、黄疽等症用之有效。
在其中的单味药里
桂枝可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芍药用来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大枣的作用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炙甘草是用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黄芪在本方中是用来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药对:
桂枝、白芍的功效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生姜、大枣的功效是养脾胃和营卫,治疗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药对]
桂枝、白芍、黄芪:温经通脉,补气通络。治疗右肩膀僵硬。
白芍、炙甘草有酸甘化阴,养血敛阴功效,可治疗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
桂枝、炙甘草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功效,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气短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