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
主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怕冷附子泻心汤主之。
热痞,而又兼见恶寒汗出之证。
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泄热、附子辛热扶阳固表止汗,共为寒热并用,正邪兼顾之方剂。此方寒热补写并投互治,补阳而遗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
主证:
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心烦溲赤,不便、虚热不的眠
火热受邪,心病生焉;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腕也,胃居心之下,因邪在中焦,兼吐血火热迫血妄行症。本方治疗热痞,“虚热”无形邪热结于心下。大黄黄连二味泄热而破结,则除痞满。还可治疗三焦积热眼目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烦躁不安,其清热作用为优。
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它们都有心下痞症,同为热邪,升降之气失和,附子泻心则主证还有汗出恶寒表虚,祛邪同时要扶正气。大黄黄连泻心汤主要为胃热火邪心下痞证为主证。
生姜泻心汤
主证:
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肠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重在胃不和而有水气之痞。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寒热互结较重,胃虚食滞,以水气之患为突出。故饮食难以消化,致使水饮内停而成痞。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消痞气;干姜温中以去寒邪;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治胃气上逆。散水气而消痞也,噫气能闻到谷不化之食臭。
甘草泻心汤
主证:
下利、腹中肠鸣、谷不化、噫气、心烦不得眠、心下痞鞭而满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而成。表邪内陷心间,而复上攻下注,非中空虚,虚则气不得化,邪愈上逆,而痞硬有加。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和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以大枣之甘扶中虚力之大,半夏辛降和胃降逆消痞;芩连泄阳陷之痞热,干姜温里寒,使中气健运,散阴凝之寒,泻痞除烦,寒热并用。
半夏泻心汤
主证:
上见呕吐或带酸苦,下见大便泻利、心下痞满不舒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其病于中州气机升降不利,胃气不降痞塞生热,以黄芩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故用生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上逆作呕,故用半夏化饮降逆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以参草补之。此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升,祛痰消痞,治疗心下痞之主方。
泻心汤类共五方,即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分类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它是因于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失调,气痞于心下所致。因此,它兼有胃气不降,噫气和脾气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证。
至于热邪结于心下的热痞,以及上热下寒导致的卫阳不能固表的恶寒汗出之痞,虽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所以,五个泻心汤中,调和脾胃阴阳而治心下痞气则只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三方同中有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生姜泻心汤则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肠鸣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