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课前作业: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黄三物汤和大黄厚朴汤方剂比较
By 雅2班.杨长礼
一、方剂组成:大承气汤:枳实 大黄 厚朴 芒硝
小承气汤: 枳实 大黄 厚朴
厚朴三物汤:枳实 大黄 厚朴
厚朴大黄汤: 枳实 大黄 厚朴
二、比较分析
1、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临床应用:(1)阳明腑实证,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大便不通频转屎气,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厚,干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秽臭异常,脐腹疼痛,按之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属里实热证者。
方剂区别分析:本方是由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等药所构成。方中的厚朴、枳实能治腹部的紧满,大黄、芒硝有消炎和峻下的效能。所以虽然有腹满、便秘等症,但是,若为脉弱无力者,则为禁忌使用本方的症状,要特别注意才好。譬如说,由于腹水、腹膜炎等所引起的腹满,就是完全不能适用本方的病症。
构成本方的药物有四味,其中以大黄为主药。承气的意义就是顺气,大黄善于舒顺胃肠的气,而泻下实热。若停滞于胃肠内 ,则能予以通利。芒硝为辅助药,协助大黄润肠、解热,并发挥泻下的效能。厚朴可以疏通停滞于胃肠内的气;枳实则协同厚朴,治胃内的气痞与腹部的膨满。
本方是泻下峻剂,是为阳明腑实证而设,主治高热便秘证候。另外,在临床的运用上,又归纳为“痞、满、燥、实”四种,“痞”是自觉胸腕有闷塞感症状,胸部按之板硬。“满”是指脘腹胀满。“燥”是指肠胃化燥有燥屎,既燥又坚,按之肚腹坚硬,脉证俱实。此属热邪极盛,如不急下则阴液枯竭,故用本方急下救阴。阳明属土,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为治有形血药;枳实治痞,厚朴治大满,二味为治无形气药。四药合用,泻热去瘀,下燥结,泄胃强。
本方为治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其成因系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乃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所致。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胀痛;燥屎结聚肠中,则腹痛拒按,按之坚硬;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四肢皆禀气于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酉之时,热结于里,郁蒸于外,故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津伤,燥实内结之证。前人将本方证的证候特点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所谓“痞”,即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是实热内结,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潮热谵语,脉实等。至于“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受遏,不能外达于四肢;或热盛伤津劫液,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浊热上扰心神,神明昏乱等所造成。证候表现虽然各异,然其病机则同,皆是里热结实之重证,法当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吴瑭《温病条辨》说:“承气者,承胃气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 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是因“旁流”为现象,燥屎坚结才是本质,故用峻下,使热结得去,“旁流”可止,乃属“通因通用”之法。 热厥,治以大承气汤,是因四肢厥冷为假像,里实热结是本质,所谓“热深者,厥亦深”,四肢虽厥寒,但必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等实热证候,故用寒下,使热结得下,气机宣畅,阳气敷布外达,而厥逆可回。这种用寒下之法治厥冷之证,亦称为“寒因寒用”。 本方煎服方法为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因大黄生用、后下则泻下之力峻,久煎则泻下之力缓,正如《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所说:“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2. 小承气汤
功用:去阳明实热,通泻燥屎,清热去痞。
临床应用:(1)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谵语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而黄,脉滑而疾者。
(2)痢疾初期、下利腹痛、里急后重、亦可用之。
方剂区别分析:本方适用范围与大承气汤相同,亦以有腹满、便秘、潮热、谵语等症状,脉沉实或滑而有力者为主要目标,惟症状比大承气汤较轻,而燥实之痞满不适用之。大承气汤通治三焦,另有调胃承气汤不犯上焦,而此小承气汤则不犯下焦。虽同为阳明里实证,但比大承气汤较轻,或患者体力,较为稍弱,故祗用枳实、厚朴以去上焦的痞满,用大黄去中焦实热;而不用芒硝,免伤下焦真阴。
3. 厚朴三物汤
功用:行气除满,去积通便。
临床应用: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
方剂区别分析:
《金匮玉函经二注》:闭者,气已滞也。《经》曰塞也,通因通用,此之谓也。于是以小承气通之。乃易其名为三物汤者,盖小承气君大黄以一倍,三物汤君厚朴以一倍者,知承气之行,行在中下也;三物之行,因其团在中上也。绎此,可启悟于无穷矣。
《金匮要略心典》: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
4. 厚朴大黄汤
功用:泻热行气,化饮涤实。
临床应用:胸脘腹胀满疼痛,短气,不得卧,或气喘,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腻,脉滑。
方剂区别分析:
(1)《金匮玉函经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硝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硝,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而治是证。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
(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若厚朴多,即名厚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
(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