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止中医大脑几个大小的相关方剂比较
雅一班:刘建华
一、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比较
1.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生石膏如鸡子大,共7味。
2.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共8味。
方剂区别分析:
n 变化---1:大青龙汤是由麻黄汤演变而来,将麻黄汤的麻黄与甘草,增加其用量,并另添入石膏、生姜、大枣等三味而组成。增加石膏是用来清里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再用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且无少阴证之类的---外感风寒表实兼里有热证、发热恶寒,寒热俱甚,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苔白薄,脉浮紧者。
n 变化---2:小青龙汤是以麻黄、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温阳以利内饮之化,用干姜温肺化饮的同时其温性亦有助于除表寒、用细辛性善走窜,既走表又达里,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用五味子味酸而收敛酸敛护肺,芍药味酸而敛阴酸敛肝,以防诸药温燥之性伤津;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用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主要用来治疗---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苔润滑、不渴饮、脉浮紧;治痰饮咳喘或身体疼重,肢面浮肿者。
n 变化---1和2比较:
⑴相同点。①从字面上二者皆是青龙汤名称相似,不过是一大一小而已;②这两个方剂都有麻黄、桂枝、甘草、姜4味药;③二者皆有解表散寒的功效。
⑵不同点。①前者麻黄较后者多了一倍,用到6两,增强了散表去水之力;②后者桂枝与甘草较前者都增加了1两,增强了温补和中之力;③大青龙汤有杏仁40枚,较后者突出了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④前者用生姜旨在解表,后者用干姜意在温中;⑤前者有石膏、大枣,用石膏清里热,用大枣补中安神;后者有芍药、五味子、半夏,用芍药敛阴敛肝,用五味子敛酸护肺,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⑥功用不同。大青龙汤方性是温降散润,功用是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方性是温补降散燥,功用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⑦小青龙汤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二、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比较
1.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共4味。
2.小承气汤: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共3昧。
方剂区别分析:
n 变化---1:大承气汤是以大黄为主药。此方用大黄善于舒顺胃肠的气,而泻下实热;用芒硝协助大黄润肠、解热,并发挥泻下的效能;以厚朴可以疏通停滞于胃肠内的气;用枳实则协同厚朴,治胃内的气痞与腹部的膨满。主要用于治疗---⑴阳明腑实证,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大便不通频转屎气,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厚,干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⑵热结旁流,下利清水,秽臭异常,脐腹疼痛,按之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⑶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属里实热证者。
n 变化---2:小承气汤是用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用枳实来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用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主要用来治疗---.⑴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谵语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而黄,脉滑而疾者。⑵痢疾初期、下利腹痛、里急后重者。
n 变化---1和2比较:
⑴相同点。①从字面上二者皆是承气汤名称相似,不过是一大一小而已,都有承气、顺气之意;②这两个方剂都有大黄、厚朴、枳实3味药;③二者都属于阳明里实,皆有腹满、便秘、潮热、谵语等症状;④方性相同,都是微寒泻降散燥。
⑵不同点。①前者厚朴多了3两,用到半斤,增强了燥湿行气之力;②前者的枳实多了一点(五枚)后者的枳实(大者三枚)加强了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之力;③大承气汤有芒硝三合,较后者增强了解热泻下通便的功效;④功用相近,力道不同。大承气汤功用是峻下热结,力量较大;小承气汤功用是去阳明实热,通泻燥屎,清热去痞,力量较小。⑤调理范围不同。大承气汤通治三焦,另有调胃承气汤不犯上焦,而此小承气汤则不犯下焦。⑥大承气汤不适于由于腹水、腹膜炎等所引起的腹满,以及脉弱无力的腹满者。
三、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汤的比较
1.大建中汤: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胶饴一升, 共4味。
2.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共6味。
方剂区别分析:
n 变化---1:大建中汤是以蜀椒与胶饴为主药,干姜与人参为辅助药。蜀椒与干姜是一种温热性剌激药,能对于弛缓的组织赋与活力,并有使之紧缩的效能,且温里(肠)寒,及舒顺停滞之气;胶饴能缓和急迫症状,治疼痛,兼有滋养的功效;人参则协同胶饴,促进胃肠的消化与吸收,使能迅速的恢复体力。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
n 变化---2: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演变而来,在桂枝汤中增加白芍的分量(由3两增加到6两),再增加胶饴所构成,胶饴和大枣有滋养强壮的功效,再与甘草配合,则能缓和急迫症状,更配以白芍便能强化镇痛的效果,桂枝与甘草配合,而治心悸亢进,生姜有健胃之效,并能促进药液的吸收。方中的主药为白芍、甘草、胶饴,均为补里虚的药物;白芍与甘草相配合,能补血气之虚,且能调整血气的涩滞;胶饴与大枣有滋养强壮的效能,并助甘草缓和急迫,复与白芍协力缓解肌的拘挛;桂枝与甘草互相配合而降下气之上逆,并鎭静心悸亢进;生姜能促进吸收诸药的效能。主要用来治疗---有虚劳腹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症状者。
n 变化---1和2比较:
⑴相同点。①从字面上二者皆是建中汤名称相似;②这两个方剂都有胶饴(饴糖)、姜2味药;③二者皆有温中补虚的功效。
⑵不同点。①用药不同。大建中汤用蜀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用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小建中汤用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用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以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炙甘草用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生姜是用来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饴糖来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②前者主要温补中焦之阳气,后者既能补中焦之阳,还能略补中焦之阴(因为方中有芍药)。③小建中汤中有阴虚内热症状“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而大建中汤则没有此症状。④君臣佐使不同。大建中汤是以蜀椒与胶饴为主药,干姜与人参为辅助药。小建中汤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以桂枝温阳气,祛寒邪为臣;用芍药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⑤主攻方向不同。除了温中补虚,前者还降逆止痛;后者和里缓急。⑥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等腹痛忌用大建中汤。⑦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小建中汤。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