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预习


白虎人参汤 [原文]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病,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组成]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适用症状]伤寒或温病,里热盛而气阴不足,发热,烦渴,口舌干燥,汗多,脉大无力;暑病津气两伤,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白虎汤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3.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功用]

清热生津。

 [适用症状]

阳明热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1.白虎汤以知母和石膏为主药,而具有淸热的作用;甘草与粳米为调和剂,用以协助知母和石膏。

2.是以石膏和知母为主药,两者倶有解热的作用;石膏有清热与鎭静的功能,善解内外之热;知母能除热润燥,专主清解内热;粳米为补养之药,用以制约石膏不致使里(体内)过冷,且补给因高热所引起的消耗;甘草协助粳米补里,缓和急迫症状,且调和知母和石膏的作用。由于以上各种药物的互相协力,而清解里热及肌肉之热,而治身热、恶热、烦躁。

3.白虎汤是治阳明经证气分表理俱热,以大热、大汗、大渴及脉大有力等证为使用目标,患者必发高热,大汗出,恶热而不恶寒,身热面赤,烦渴引饮,舌生白苔,食不知味,尿多且有时失禁。方中主药石膏与知母,俱为清凉解热作用极强,石膏有清热与镇静的功能,伤脾胃,故配伍甘草、梗米,用以调和补养之。

4.白虎汤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惟以清热生津法最宜。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5.白虎汤加人参汤卽在白虎汤方中加人参所组成。

6.即白虎汤加入人参,用以滋润补养白虎汤证而因此发热,致使津液枯燥至甚者。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