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伤寒论》课前作业
前述
复习第三节课伤寒论,打开书籍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于我这个中医小白来说,针灸经络腧穴还不通,神农本草还未读,目前只看了倪师针灸和黄帝内经全部及伤寒论开始一两篇(倪师视频开始就感觉到后面的课对我来说是越来越难),真是太难了。看到老师和同学说林师的伤寒论课件已经上传精一书院课程,赶紧来看,浏览下来,感触很深。首先感恩林师的巨大付出,为大家梳理出伤寒论如此清晰明白的条目和细节,太感动,非常感恩林师的辛勤付出!这样的整理和林师的叙述,让我一下子从迷雾中看到了光和希望。浏览下来,伤寒论对我来说依然很难,但有林师教授的学习方法以及为我们整理总结的这么清晰的学习内容和次第,下决心一定紧紧跟随林师及众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步伐,努力前行。再次感恩林师!
一、伤寒论林师讲述学习方法:
“末學的方法是:先列舉出傷寒金匱中的 所有症狀,再把有相關的方劑找出來,另外把該方劑有關的組成、用法、原文都列出。這樣 在比較各方劑上會很方便。比方說一個「下利」,我們有把以下敘述「利/下利/自利/下利不 止」的方劑找出來就有:桂枝湯、調胃承氣湯、四逆湯、葛根湯、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小青龍湯、真武湯、大柴胡湯、十棗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赤石脂禹餘糧湯、赤石 脂禹餘糧湯、桂枝人參湯、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豬苓湯、吳 茱萸湯/茱萸湯、桃花湯、豬膚湯、白通湯、四逆散、麻黃升麻湯、白頭翁湯、四逆加人參 湯、理中丸、甘遂半夏湯、小半夏湯、紫參湯、訶梨勒散、溫經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但分 別如何呢?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全部方劑的組成、用法、原文都列出,這會是一個學習上的方 便。這也是這個整理的目地。”
二、林师小方整理方法:
“在傷寒論學習的過程中,有不少方劑的組成甚至少到一、二味藥。 這都體現了經方「藥簡力專」的特性。 也有人稱這些方劑為小方。 但事實上使用的機會和場合相當多的也不少。 而且雖說是小方,威力可不見得小。 就像「小白散」的名字可愛,力量可是猛烈的! 這些組成簡單的方劑其實也可為是藥對。 比方說「甘草」和「桔梗」在治喉嚨痛上就常一同使用加在別的方劑中, 又如「乾薑」和「附子」也可視為「溫補腎陽、回陽救逆」的藥對。 有時同樣的組成卻有劑量上的差別,比方說生薑半夏湯和小半夏湯。 而甘草這味藥是小方劑組成中最常用的一味藥。以甘草加上其它另外一味藥 而組成的方劑不少。 而且比例多為「甘草是另一味藥的比例的一半」。 本文沒有什麼高深的學理,只是有些「好奇」而想為要「一次讀完所有小 方」的讀者(其實主要是為了自己)作一個整理。 您如果是初學經方,都熟悉每個方的用法了嗎? :-) 可以借此機會複習一下。”
三、课前作业:
在中医大脑上找出两个或更多方剂,分析这两个或多个方剂的组成有哪些不同,临床应用又有什么不同,作业形式可参考以下林大栋医生的作业范例:
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的比较
作者by林大栋
根据学习大脑,大小柴胡汤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小柴胡汤:大枣,半夏,黄芩,柴胡,生姜,人参,炙甘草
大柴胡汤:大枣,半夏,黄芩,柴胡,生姜,芍药,枳实,大黄
方剂区别分析:小柴胡汤去掉人参、炙甘草,加上芍药、枳实、大黄三味药就组成大柴胡汤,由于人参、炙甘草是属于会蓄水的单味药,而大柴胡汤去掉两味蓄水剂,增加芍药、枳实、大黄这三味动力剂,枳实和大黄能排出身体多余的水湿,而芍药则能柔肝止痛,这些都说明大柴胡汤这个方剂的动力比较强,偏向于对治严重的实证,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也验证了大柴胡汤比小柴胡汤更偏重去实的力量。
(一)、我的作业范畴
---初浅试论柴胡桂枝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比较
师说:“小柴胡與桂枝二方,用處極多,能深求其義,則變化心生矣。”小柴胡与桂枝方作为基础方加减用方,用处极多极广,希望自己能深求其义。愚学尝试选择了解柴胡桂枝组方中看似最简单的生姜与干姜的不同用法,作为本次课前作业的论题。
1、柴胡桂枝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黄岑、炙甘草、生姜、人参、芍药、半夏、大枣,九味。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黄芩、炙甘草、干姜、牡蛎、栝蔞根,七味。
2、方剂区别分析:两方名字一味药‘干姜’之差,看似简单,实则内有乾坤。
两方基础药都为柴胡、桂枝、黄岑、炙甘草。
*柴胡桂枝汤的组药为生姜、人参、芍药、半夏,乃太阳、少阳合病之方。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往往能得汗而解。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等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生姜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芍药清营中之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桂枝达营气之郁。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表证未解者。
*而柴胡干姜汤的组药为干姜、牡蛎、栝楼根。少阳证。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胸胁满、用牡蛎。化痰、润肺、散结、滑肠,故用栝楼。不呕去除半夏、生姜。但头汗出,阳气上越用牡蛎。往来寒热用柴岑。心下烦用黄岑、牡蛎。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这两方,我注意到生姜与干姜的不同用法和生活中自用实际效果,
*生姜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适用于轻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体关节痛烦,为太阳症。
微呕、心下支结,为少阳症。
*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适用于重症。
邪气已深,一时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之烦。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误再误。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皆为太阳转少阳症或并症。
所以即便是小病,临证也要重辩证施治,只有掌握准确的辩证,精准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减少或杜绝疾病的深入或转移。一味生活厨房常见姜,用于组方时,便有生姜和干姜的不同选择,要因病因时。生姜发散解表,干姜温中回阳。一轻一重,根据病症发展而用姜不同。
附录《伤寒论》两方剂如下:
此小柴胡與桂枝湯併為一方,乃太陽、少陽合病之方。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桂枝 芍藥 生薑(切,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兩,炙) 大棗(六枚) 上九味,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疼煩,以上太陽症。微嘔、心下支結,以上少陽症。外證未去者、太陽症為外症。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汗多,亡陽詀語者,此亡陽之輕者也。不可下,勿誤以為有燥屎之詀語,故以為戒。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桂枝湯,和營衛;柴胡湯,通津液,深著二湯合用之功效,而陽亡可復。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黃芩(三兩) 乾薑 牡蠣(熬) 甘草(炙,各二兩) 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邪氣已深,一時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之類。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一誤再誤。胸脅滿,用牡蠣。微結,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陽症。渴,故用栝蔞。而不嘔,故去半夏生薑。但頭汗出,陽氣上越用牡蠣。往來寒熱,用柴芩。心下煩者,黃芩、牡蠣。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雅2徐维
20210827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