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和苓桂术甘汤的比较
一、组成:
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15枚(擘);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炙)二两、白术二两。
二、煎煮法:
茯苓甘草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苓桂术甘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三、《伤寒论》原文:
茯苓甘草汤: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73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而,水渍入胃,必作利也。(第356条)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65条);
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肋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病痰饮篇第16条)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病痰饮篇第17条)。
四:辨析:
这三个方用药除茯苓、桂枝、炙甘草外仅差一味。苓桂配伍是通阳化气行水、平冲降逆的基本配伍,三方剂的基本病机都是阳虚水饮,但水饮停留的病位不一样,水饮的轻重亦有不同。
茯苓甘草汤用生姜,说明作用的部位主要在胃,第356条条文“伤寒厥而心下悸”,心下悸,就是明确表明水饮停留的部位在胃。不渴,说明水津还能正常输布,人体的气化功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而且仅有厥和心下悸两个主证,说明阳虚的见症尚不明显,应该是太阳病发汗后,胃阳受伤,水停中焦。故方中茯苓桂枝的用量较轻,仅用二两,重用三两生姜,重点在温胃化饮。服用的药量也是三方中最少的,一日二升。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茯苓和桂枝的用量都很大,茯苓用到半斤,桂枝用到四两,说明水饮较重,而且要先煎茯苓,意在加强利水之功。从症状来看,已经出现脐下悸,欲作奔豚,说明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了心阳,造成了心阳虚不能下制肾水,而致肾水上冲,才会导致脐下悸,欲作奔豚,其病机是心阳虚损,水饮上犯,故当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方中用大量茯苓淡渗利水兼宁心定悸;桂枝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两者共用,通阳化气行水,平冲降逆;甘草大枣扶中健脾以制水,与桂枝合用又可辛甘化阳。本方煎煮特别提示要用甘澜水,就是要减轻水中的阴寒之性。
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常用方剂。中焦阳虚水泛,故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心下有痰饮胸肋支满则目眩;心下有微饮,故短气,治疗当首先化饮,故以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一臣桂枝,苓桂配伍为通阳化气行水、降逆平冲之标配;再臣白术,苓术配伍,健脾燥湿之功更强,从根本上解决水饮产生之源。炙甘草甘温和中,助白术健脾,合桂枝辛甘化阳。所以说,苓桂术甘汤作用的主要病位在心脾,是治疗脾虚湿盛、中阳不足的常用方。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