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虚寒,寒克肠胃则雷鸣切痛,寒气往上走到肠胃则肠胃蠕动减慢,用附子温下焦肾肠胃、脾属土而肾属水, 脾土有制约水液泛滥的作用。 土虚则水侮, 水脏之变则易殃及脾胃, 出现呕吐之证。《素问·举痛论》 说: “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水湿成痰,脾胃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所以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腹中雷鸣切痛呕吐必定吃不了东西,用粳米补充胃的水液,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补充体力。克制半夏的燥性防止口渴。
肠胃新陈代谢不好用生甘草解毒补中益气。
脾虚补中益气养脾胃用大枣。
断痢汤与附子粳米汤相比少了粳米,多了龙骨,黄连,人参,生姜,茯苓。因为下焦虚寒肾阳不足物质代谢的能量不足,肺气虚,肺助心行血利水的功能减弱,水液停滞于肠胃,可以产生“呕,痞,痢,烦,悸”。
附子,半夏,甘草,大枣功用与前方类似。
粳米会增加肠胃的湿影响水液的代谢故去之。
用生姜散性散胃中的水湿用热性温中止呕。与半夏,茯苓配伍温胃化痰止呕化饮。
茯苓利水渗湿,建脾安神,去水湿产生的心悸。与人参配伍补气利水。
黄连去水湿停滞肠胃瘀而化热,泄热除烦,清热燥湿泻火解热毒,上热下寒去虚热故与炮附配伍。与半夏配伍降逆消痞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补肺气脾气。
下痢不止用龙骨收敛固摄,肺不制心,心阳外散用龙骨潜阳,脐下动悸可与茯苓配伍。
PS: 断痢汤方性燥性大于润性:附子粳米汤润性大于燥性,散性大于收性补充胃的津液,发散胃肠的水湿我觉得是合理的。但是断痢汤的收性大于散性有些不解。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