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课前作业

根据学习大脑,泻心汤及类方单味药组成如下:

三黄泻心汤 黄芩 黄连 大黄

甘草泻心汤 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生姜泻心汤 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生姜

附子泻心汤 黄芩 黄连 大黄 炮附子

半夏泻心汤 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三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三黄泻心汤大黄伍以除热解烦的黄连、黄芩,功能泻火。辩证要点:大黄伍以除热解烦的黄连、黄芩,功能泻火。附子泻心汤为泻心汤减其用量,并渍之而不煎。亦同上方专以解痞,但加附子,救治心下痞而半陷于阴证者。

三黄泻心汤:

[适用症状]

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衄、便秘,或三焦积热,目赤口疮或外科痈肿属于热毒炽盛者。

 [方解]

1.本方是由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物所构成,大黄不但有泻下之效,且能协同黄芩、黄连而治炎症及充血,复兼有鎭静的功效;黄连与黄芩有健胃之功,并治心下痞满;黄连复有止血的效能。

2.方中的药物都是属于苦味消炎剂与泻下剂。大黄不但有泻下的功效,若与黄芩和黄连配合,则会产生消解炎症和充血的效能;黄芩和黄连相互协力,发挥纡解心下部痞塞和鎭静的作用,并兼治由于充血或发炎所形成的心下痞硬。

3.本方能镇静由于气血上冲而起的颜面红潮,以及烦燥不安和兴奋状态。主用于脑充血及脑溢血的发作后,或发作后的数日之间又能镇静由于喀血、吐血、衄血(鼻血)、子宫出血、痔出血、血尿、肠出血、皮下出血、膀胱出血、齿龈出血等名种出血而起的惊恐状态。更可应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因症所引起的烦躁不安,以及由于失眠症、皮肤病、眼疾、神经衰弱、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癫痫、妇人病等所发生的上逆感,复可治更年期症状、火伤、狎倒、跌打伤、齿痛、酒渣鼻、便秘、口内炎、口臭、口苦、宿醉等病,应用范围至为广大

甘草泻心汤:

[适用症状]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解]

1.本方是在半夏泻心汤中,增加甘草的分量所组成的。主治症状为半夏泻心汤证而起腹中雷鸣及不消化下痢,或不下痢而心烦,感觉心情不稳者。增加甘草分量的目的,是因为甘草有缓和急迫症状的功效,而能去除心烦和心情不稳。

2.即在半夏泻心汤方中,增加甘草的分量而成,治半夏泻心汤证而腹中雷鸣,不消化而起下痢,或不下痢而心烦不安者。甘草能缓和急迫症状,而治心烦及心神不安。应用于胃肠炎、口内炎、产后口中糜烂、下痢、神经衰弱、失眠症、神经症、梦游症等。

附子泻心汤:

[适用症状]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方解]

1.《古方选注》:用三黄彻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

2.《伤寒贯珠集》: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3.《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半夏泻心汤:

适用症状

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痢者。

 [方解]

1.方中的半夏能袪除胃内停水,且配合干姜而止恶心、呕吐;黄连与黄芩为苦味健胃剂,同能消除胃肠的炎症;人参配合干姜而使胃肠的血行趋于通顺,并促进其机能之回复;甘草与大枣为用以调和诸药,且强化其协同作用。

2.方中的黄连、黄芩能解心下实热;黄芩作用于自心下以上,并及于表,而治血热与血烦;黄连作用于自心以下,而治烦躁症状;又两者协力而治心下之气痞,并治波及于上下的动摇症状;半夏、干姜善于顺气,调理胃下停水,且治因心下的水气上冲而摇动所引起的呕吐;人参、甘草、大枣调和诸药。因这些药物互相协力,而祛除心下的邪热,顺通升降之气。

3.本方治胃肠炎之心下痞满而不痛,并会伴有恶心、呕心、呕吐、肠呜、下痢等症状者为目标。本证的心下痞满,原因是由于胃中有湿热郁滞所造成。所谓湿热,即热邪与水气相积。并因互相冲击,上下而动,若上行则呕,下行则肠鸣。因苦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泄热以和阳;半夏、干姜为佐,散湿和阴,走气散痞,更配人参、甘草、大枣为使,通上下交阴阳,补脾而和中。

4.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生姜泻心汤:

[适用症状]

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口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方解]

1.在半夏泻心汤方中,减少干姜分量而加生姜。应用目标为半夏泻心汤证而嗳气、发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2.嗳气、食臭及腹中雷鸣、下利为胃肠内的酦酵旺盛所致,为生姜之所主。应用于胃肠炎、酦酵性下痢、胃酸过多、胃扩张等症。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