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课前作业: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的区别 (雅4班 谢 妍)

第3次课前作业: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的区别

                     雅4班   谢 妍

 

单味药组成如下:

逍遥散药物组成:

主要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甘草、白术组成。

 

加味逍遥散药物组成:

主要由柴胡、栀子、牡丹皮、薄荷、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生姜、红枣组成。

 

方剂学习:

逍遥散被称为“女科圣药”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该方最早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张仲景的名方“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逍遥散治疗郁证,当代名老中医赵清理在书中感慨道:“郁证时行,十病九郁。”郁证是气机不畅,结聚而不得发越的一类病证,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进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壅、食积、湿停、火逆以及脏腑失调而引起的种种病证,都可称为郁证,它不但是多种疾病发展的结果,也是形成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

郁证多发于中青年女性,而今,郁闷的人群范围扩大了,就连小孩也会因为学业压力而气郁。

当归和白芍能养血补肝;当归可散肝醒脾;白芍可以柔肝,二药为方剂中君药;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和中为方剂中臣药;

柴胡能疏肝解郁为佐药;。薄荷清肝散郁除热;生姜温胃而和中为使药。这些药物配伍使逍遥散具有疏肝健脾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肝郁、血虚、脾弱所引起的胁痛、郁证、低热、乳癖等;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经行吐衄、崩漏等;乳腺小叶增生、囊性增生病等。

 

而“加味逍遥散”是明代著名方剂《校注妇人良方》的“加味逍遥散”改剂型为水丸。该方是在经典方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而成。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疏肝理气,清解肝胆郁热,使肝气得以条达;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牡丹皮善清血中之伏火,凉血散瘀;薄荷疏散郁结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白芍、当归养血和血,以养肝体;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舒肝清热,健脾养血之功。

 

方剂区别分析:

区别一

逍遥散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从组方上来说,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组方的基础上增加了:丹皮、栀子两味药,因此又称丹栀逍遥散。

区别二

从功效上来说:逍遥散是临床调和肝脾的常用方剂,在妇科病中应用极为广泛, 能疏肝养血、解郁,最适合于肝郁血虚、郁久化热之证,临床若能悉心辨治,运用于与月经有关疾病的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加味逍遥散的“加味”妙在增加了清肝热功效,可用于迁延型或慢性肝炎的肝区身、转氨酶高、有热象的患者,以及月经不调、食欲不振、身体倦怠,属于肝郁脾虚者。亦可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肝胆系统疾患的善后调理。

区别三

对于寒热不明显者多用逍遥散,而对于体内有热的月经不调者可适当使用加味逍遥散。

如果肝郁化火,即除了因肝郁引起各种不舒服,如月经不调、月经前郁闷、胸肋胀满甚至经前期头疼、胃口差、胃胀等之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热象,如舌质很红、心烦、口渴、手脚心热,甚至有盗汗的问题,月经量多、提前,就需要吃加味逍遥散了。

 

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1、逍遥散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2、临床证实,像功能性低热,慢性肝炎、胆囊炎,消化道溃疡,神经官能征,失眠,头痛眩晕,胁肋痞满,面部黧黑斑、黄褐斑,慢性盆腔炎,颈项瘿瘤以及五官科的诸多疾病耳鸣,眼底出血等疾患,凡属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证者,用加味逍遥散均有不同程度疗效。从中也充分体现了中药按“证”不按病“异病同治”的特点。

3、逍遥散一般平时服用皆可。来月经前一个星期吃逍遥散,可能会比较好点。因为如果肝郁气滞,就会在经前一星期左右出现乳房胀痛,如果这时吃逍遥散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治疗作用,月经正常后可停服。

4、临床研究证实,在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带状疱疹、高脂血症、乳腺增生和胆结石等疾病中,只要出现了上述的肝气郁结的“证”,就可以服用逍遥散。

5、逍遥散并非女性专用药,逍遥散并非只是调理月经的妇科用药,其药品说明书虽写明了其“养血调经”的功效,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若属于肝气郁结证型,确实可以使用逍遥散,但把逍遥散当做女性专用药完全是误解,会影响到其正常的使用。只要“证”相同,即使是不同的疾病,也可以用同一个药物来治疗,中医称之为“异病同治”。这点与西医按疾病分类、对症用药是完全不同的,也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