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课前作业-苓桂剂比较

第三课课前作业-苓桂剂比较

By 李钰澄

 

苓桂剂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汗逆证的重要方剂,包括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和苓桂姜甘汤(即茯苓甘草汤)。从组成上看,苓桂剂的共性,在于三者都具有茯苓、桂枝、甘草,我们可以把这三味药作为一个方元,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为苓桂剂的方元。三者在药物组成上的区别即在于方元分别加入大枣、白术、生姜。苓桂剂与脾阳亏虚,气化不足有关。其中,苓桂枣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分别治疗脾阳虚重证与脾阳虚急证;苓桂姜甘汤治疗太阳蓄水轻缓证。

一、苓桂枣甘汤-脾阳虚重证(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苓桂枣甘汤首见于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奔豚病当为气欲携津液上冲所致,当为太阳病发汗过后致使脾阳损伤,气化不足,津液输布障碍欲作奔豚冲逆。因脾阳主运化,脾阳不足津液运化失常,津液无力进入血脉,则阻于肠发生“脐下悸”;脾阴主固摄,脾阴未损所以津液可以进入水道,循三焦向上冲逆,“欲作奔豚”。此为脾虚奔豚是也。治以苓桂枣甘汤,重用茯苓,健脾行津,辅以桂枝温经通阳;甘草扶正缓急;大枣补中益气。散阻肠之津,健脾之阳,脾阳健运则津液得以归于血脉,脐下悸消,奔豚也将不会发生。

二、苓桂术甘汤-脾阳虚急证(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苓桂术甘汤见于之后的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与枣甘汤发病原因类似,皆为脾阳亏虚,故运化津液失常,津液阻于胃,发生“心下逆满”,与枣甘汤的“脐下悸”相区别,津液阻碍的位置不同,一个在肠,一个在胃。同理,脾阴固摄正常,津液尚可进入水道,循三焦上逆,发作时“气上冲胸,头眩”,同时脾阳亏虚阳气受损,脉沉紧;若如更发汗,病情将进一步加重,“动经,身为振振摇”,再次发汗则阳气津液亏损全身失养。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和中行津。方元的作用与苓桂枣甘汤类似,其中加以白术,系因苓桂术甘汤证已有气上冲胸的症状,当先平复冲逆,故以白术健脾利水,平复上逆。苓桂枣甘汤证病情重而缓,以大枣补中益气,健脾运津。

三、五苓散-太阳蓄水证(膀胱蓄水证)(猪苓十八株、茯苓十八株、白术十八株、泽泻一两六株、桂枝半两)

五苓散证见于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方病机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白术、茯苓相须,佐以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四、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太阳蓄水轻缓证(茯苓二两,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炙三两)

苓桂姜甘汤见于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苓桂姜甘汤证与五苓散证机理类似,区别在于病情的缓急(渴与不渴)。那么有关苓桂姜甘汤的问题也就很好解释了,汗出而渴者,说明津液亏虚较重,需要主以五苓散,散剂迅速解决水饮停胃的问题;不渴者,说明发汗后津液损伤较轻,不需要五苓散的程度,主以苓桂姜甘汤。茯苓健脾利湿,生姜温中化饮,桂枝通阳化气,甘草补中缓急。

所以,苓桂剂在太阳病篇的用法关键在于发汗后脾胃阳气损伤,出现水饮或停滞于胃,或停滞于肠的症状表现,根据病情缓急轻重,津液亏虚的程度,冲逆是否发生,进行选择与治疗。

附一: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在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苓桂术甘汤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饮之剂,以祛水饮为主,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本方以干姜温中祛寒,伍以茯苓、白术除湿健脾,重在温中散寒祛湿,以祛寒湿为要,主治寒湿下侵所致之肾著病,症见腰重冷痛。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