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汤
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抗炎与镇静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3(3):25,解热试验说明;75%桂枝汤能使发热家兔肛温降低0.71℃,皮温试验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肤温度降低8.13%。镇痛实验结果,在120分钟时,37.5%、75%桂枝汤使小鼠基础痛阈分别增高64.82%和105.35%;与0.1%吗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汤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90%。另外,桂枝汤有较强抗甲醛性炎症作用,致炎后1小时,37.5%和75%桂枝汤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85.72%和84.77%。实验还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2.对巨噬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 《福建中医药》1983(1):61,本方对小白鼠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桂枝汤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为24.4%、吞噬指数为42.2%;对照组则分别为21.0%、36.4%,(P<0.05)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还参考Ashman、Ellingson提出的体温升高,巨噬细胞活动能力随之增强的观察结果,证实了原方“啜粥温覆”的科学性。并采用不同给药时间分组观察,发现每日服2~3剂或每日1剂连服数日的效果最佳,与仲景“后服小促”、“不愈更作”的记载一致。
功能主治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备注本方证属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宜辛温解肌,调和营卫。方中桂枝散寒解肌为君;芍药敛阴和营为臣;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助芍药和里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
摘录《伤寒论》
桂枝加桂汤
处方桂枝15克(去皮)芍药9克 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温阳祛寒,平冲降逆。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摘录《伤寒论》
【临床运用】
1.神经官能症,或因风寒之气直中下焦而见气上冲者。(《伤寒论方运用法》)
2.神经衰弱,歇斯底里性冲逆,感冒,妇人更年期之“ 逆上感。”(《古方临床之运用》)
3.呃逆。伴音低声微,舌淡,脉沉迟无力。(《新中医》1991;5:45)
4. 食后嗜睡。兼面色晄白,四末不温,时发热汗出,脉濡缓。(《四川中医》1993;5:36)
【桂枝加桂汤方解】
本方降逆缓急,祛寒止痛,为治寒性奔豚证之方。临床运用以冲逆腹痛,喜温畏寒,脉象弦紧为目标。
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素问·骨空论》云:“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云:“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金匮要略》列专篇论述,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诸病源候论》认为惊恐忧思等情志刺激、及阴寒内盛系致病之因。临床症状为腹痛、脐下悸,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甚及咽喉,且头重眩晕。甚者汗出淋漓,手冷至肘、足冷过膝,胸满短气,闭目不语,几近昏愦,有欲死之感。腹诊时腹壁坚硬如板,指下冲动应手,忽大忽小,时隐时现。移时冲气渐平,一如常人。发病时病人及家属惶恐莫耐,若去医院急诊,透视、B超及化验检査,往往均在正常范围,患者无从,医者无耐。多被诊为神经官能症,给予镇静药症状或可暂减,然醒后依然,可谓棘手之证。一般中药调理,虽能使症状缓解,然亦难以根治。故须避免寒冷、疲劳、饥饿等诱因,劝导病人思想开朗,移情易性,多能减少病证之发生。
桂枝加桂汤证,为心阳虚弱,不能坐镇于上,致下焦阴寒之气得以上冲,或寒邪直中而发。多有喜温畏寒,四肢不温,神疲无力,舌质淡,脉沉细迟缓,或兼桂枝汤发热,汗出,恶风寒之表证者。是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温阳养阴,更加桂二两,则以平冲降逆为主,故用于寒性奔豚。陈修园谓:“上能保少阴之火脏,下能温少阴之水脏,一物而两扼其要也。”药后矢气,或下利者,病愈之信号也。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