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越婢汤,都是由麻黄汤演变而来的,都是有内热之症,只是在表实上有所区别。我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药组成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大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越婢汤组成】麻黄,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二、《伤寒论》之相关原文
【麻杏石甘汤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大青龙汤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越婢汤原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三、临证分别要点
1.越婢汤与麻杏石甘汤证:都有汗出,故表均不实。
1).麻杏石甘的“汗出而喘、无大热”中的“无大热”,是因为表无风,而有寒,因此用麻黄不用桂枝。麻杏石甘比越婢汤增了一味杏仁,是因为麻杏石甘汤症有喘。
2).越婢汤用麻黄,是因为表无风邪而有水湿,越婢汤没用杏仁是因为越婢汤证无喘,而比麻杏石甘汤证多了生姜和大枣,是要补益中焦以逐水湿。
2.大青龙汤证:是“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这是又有风又有寒,内有热表又湿,因此麻黄、桂枝同用,杏仁、姜、枣兼而有之。
3.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越婢汤证:都用石膏是因为上焦都有逆气化热,而麻黄汤则是卫气虽然闭郁但上焦尚未化热,因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越婢汤证是麻黄汤证的三个变证。
·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