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比较

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比较

《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组成如下:

桂枝(去皮)、黄芩各一两半,芍药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如下: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方剂区别分析: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用量减半而合方,用治太阳少阳并病。少阳证虽禁汗、吐、下,但若表证未解,不妨表证、半表半里证同时用药,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用解表药。(如加薄荷、桑叶、菊花或合用葛根汤,疗效很好。)小儿发热多见此证。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伤寒五六日,是由表传半表半里之时,已发过汗,而表未解,古人有一种“先汗后下”的陋习,汗之不解便泻下,使邪热内陷,不仅见胸胁满之半表半里症状,里亦微有所结,但非如阳明病、结胸病一样结实特甚。汗后泻下,丧失津液,加之气逆上冲,水气不降,故小便不利,里有微结而渴;胃中无停饮而不呕,气上冲而但头汗出,心烦与往来寒热均为柴胡证,“此为未解”,言既有表证未解,又有柴胡证未解。有柴胡证故用小柴胡汤为底方,因胃不虚而不用人参、大枣,因不呕而不用半夏、生姜,口渴故用栝蒌根、牡蛎,二药相配有润下通便作用。栝蒌根即天花粉,临床祛痰宽胸用全栝蒌,去热解渴则用栝蒌根。桂枝甘草汤合干姜解未尽之表邪,降上冲之逆气。本方临床应用注意两点:①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②本方用于治疗无名低热,如肝炎发热,可解之。

以上是胡希恕老先生的讲解觉得挺有道理。

 

但是看完中医大脑的心要笔记有不同之处,如下图柴胡桂枝干姜汤对治有一条是大便溏泻者,而胡老明确标明①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而且胡老解释的说“胃中无停饮而不呕”,况且“汗后泻下,丧失津液,应该便秘或便有微结才对。但在下图中少阳病兼证变证一栏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是”邪热入里‘水饮内停“。而纵观柴胡桂枝干姜汤全方并没有治水饮内停的药物组成。反而栝蒌牡蛎散却是主治百合病,热盛津伤证。口干渴,欲饮水,口苦,小便赤,大便干,咳嗽,面赤鼻燥,或胃脘疼痛,舌红,苔黄,脉数。栝蒌根、牡蛎,二药相配有润下通便作用。因我没有临床经验不能判断哪个更准确,特摘抄出来希望能得到老师、同学们的留言帮助指正。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