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耿医师 | 三叉神经痛,不再是多么痛的领悟


 十年三叉神经痛取效,审证辨机是关键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是医学界公认的神经系统中最痛苦、最顽固、治疗最困难的病证,常被业界说为是“天下第一痛”。


本文分享的是七旬阿姨十余年久治不愈的三叉神经痛,经中医大脑精准处方五诊后,获得确切疗效的案例。

 



 首诊遣方,初见成效 


本案H阿姨75岁,在女儿C女士家居住期间预约了线上看诊,主要问题是右侧三叉神经痛十多年,近段时间眉毛、太阳穴、鼻翼旁部位发作频繁,吃饭咀嚼及张口讲话时疼痛显著,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其疼痛不受风吹及寒热诱发或加重,久服中药未奏效。


详询余症,总体尚可,唯有时觉得喉咙及胸口发堵,体力好,易汗出,坐久下肢易肿,睡眠浅。



我将诸症状体征录入中医大脑,推高“三叉神经痛”为主症,考虑“久病多瘀”及“久病入络”,我在汤剂的基础上配合上中医大脑推介的制剂“问止通瘀丸”以增强化瘀止痛力量。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药后一周随访,H阿姨反馈疼痛性质、程度及频率大致同前,但范围似乎缩小些,疼痛主要表现在太阳穴处,眉毛、鼻翼旁的疼痛较前减轻。


考虑已有所见效,故底方基本不变,唯加重方中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用量,继续调治。



 复诊辨机,强化疗效 


距首诊3周后随访,得知H阿姨已回老家,只能通过C女士传达信息。C女士告知,近些天H阿姨觉疗效有所停滞,疼痛程度反复如前,且病位依旧固定在右侧相同部位,张口及咀嚼时诱发、加重。


考虑前诊以“寒凝、瘀滞”立法处方已奏效,且“久病”、“病位固定”及“疼痛偏于一侧”症状多属“寒凝血瘀”病机,故我将主症推高为具有浓厚辨证意蕴的“偏于一侧痛”。



因疼痛缠绵,瘀滞深久,考虑到一般活血化瘀止痛药起效不满意,故打算在组方基础上加上性善走窜,通络止痛效力非一般草木药物能比拟的“蜈蚣、全蝎”药对。


因此方涉及到价格高昂的动物药,一周药费下来需上千元,我在沟通中显得有些为难。C女士听出我的顾虑,直接告知以疗效为首要考虑,只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药费高些没关系。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配合后,我依此开了一周的药。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一周后随访,C女士告知H阿姨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原喉咙及胸口堵闷感也均有减轻。见疗效满意,我继续效不更方,守方续进。



 随访跟进,疗效稳定 


到了第五诊(距离首诊月余),H阿姨已服用复诊方2周,反馈吃饭及说话时已不觉疼痛,唯洗脸受凉、受搓时略有痛感,部位以左太阳穴附近为主,胸闷及咽喉闷堵感均已缓解。


沟通过程中,C女士反映“我妈自觉疗效不错,已无明显影响正常生活的疼痛感,主动提出来要暂停服药了”。


这个想法被我明确否决,我告知C女士目前H阿姨的病情还未彻底稳固,此时停药很可能会很快反弹,导致前功尽弃,嘱其做好开导工作。经过劝说,H阿姨同意继续服用一周药。后续因H阿姨的依从性问题,很遗憾未再继续复诊治疗。



至离首诊的第3个月,既距H阿姨停药的1个半月时间,我进行了随访,得知H阿姨经5诊治疗后疗效稳定,仅在“洗脸、吃第一口饭时还有触电感,其他时间还好”


我建议C女士劝说H阿姨继续来复诊治疗,以帮她尽量彻底解决疼痛,奈何老人家依从性不高,未再进行收尾治疗。



感到惋惜之余,我也感慨并非医患之间都能以疗效为唯一指向而双向奔赴,中间还隔着太多的因素。但若患者愿意给予足够的诚意和配合,医者也一定会尽力予以精益求精的疗效回馈!



 按 


本案虽无明显的“身冷畏寒”、“遇寒加重”等一般寒象症状体征,但中医大脑却很自然地分析定位出“从寒瘀论治”的思路,取得疗效。


究其学理,《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已明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且论痛专篇《素问·举痛论》探讨的14种疼痛辨证诊断中,寒邪就占了13种,均指出疼痛的病因主要为寒邪。



正常情况下,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气血又“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素问·调经论》),故一旦寒气入经,则易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使得筋脉拘急、脉络蜷缩,气血凝涩而瘀血内生,从而产生疼痛。


对治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在行气祛瘀之药中配伍辛窜散寒、温经通脉的大黄、附子、蜈蚣、全蝎等药,可谓切中根本病机而治,故能取效确切。



 点击预约陈志耿医师 









• • •  全文完  • • •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