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魁医师 | 从脾胃治高血压,效果好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以血压升高为主,伴随头晕、头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观点认为本病的出现与饮食、情志、先天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病的部位主要在肝肾,涉及心、脾等。古人对该病的认识也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有关;张景岳指出“无虚不作眩”;朱丹溪认为痰火为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丹溪心法·头眩》中曾提到“无痰不作眩”;虞抟则提倡“瘀血致眩”的理论。现代中医学多认为,高血压病与“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有关。



 初诊 


L氏,年近古稀,高血压五六年余,高压160-170,低压70-80,曾服消本地平、万寿山、奥美拉唑、脑力清等。来诊时症状有:头晕,改变姿势时眩晕明显,甘油酸酯高,头昏沉不清,气短,口干口苦,胃部酸胀伴灼热,恶油腻,小便泡泡多,小便黄臭,眠差易醒,打鼾,腰痛,鼻炎,耳鸣(高频),听力下降,软便,畏寒,手脚冷,膝盖冷,下肢冷伴浮肿,舌质淡,苔白。


将患者情况录入中医大脑,综合分析后,选择以调理基础体质为主要思路。初诊以“胃胀气”作为主症进行治疗。大脑选方如下: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看诊过程中交待患者,可能会有排病反应出现。果不其然,看诊5天之后,随访过程中患者反馈肠道和小便反应比较明显,再次叮嘱过后继续服用:




 二诊 


一周后患者反馈:口苦口干,胃胀,胃酸,胃灼热,较前大减,下肢水肿已消,其他症状同前。继续开药7天进行治疗。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三诊 


尽管一二诊是调体质,并对针对血压做治疗,但经过两次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比之前有所下降。三诊效不更方,开10贴,继续服用。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随访追踪 


在随后的回访中了解到,刘阿姨的血压中间稍有反复,因外出探亲,暂未服用,12月月初随访,状况良好。血压已经平稳,胃也已无大碍;冬至再次随访,家属反馈,现在血压已恢复正常,胃除了不能吃太辣的东西,其他的都正常,交待了一些三九天注意事项后遂结束随访。




 讨论 


高血压的治疗要结合病因病机,只期待立刻降压,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观点认为高血压病多于肝肾有关,但笔者结合之前在临证中的观察发现由脾胃不适引起的高血压病在当今颇多。试从脾胃论治,反而收到满意的疗效。


饮食不节,嗜肥甘厚味或辛燥之品,使脾胃受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阳气血紊乱,血压升高。用燥湿化痰、健脾和中治疗,达到痰湿去,脾胃健运,阴阳气血归于平衡,血压下降之目的。或痰湿郁久化热,痰热中阻,上蒙清窍,经络血脉阻塞,致血压升高,头部胀痛。



 点击预约赵登魁医师 









• • •  全文完  • • •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