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课前作业 理中汤类方比较
临1班 毛路平
理中汤、丸,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的对比。
这三个方子,以理中汤为代表,其他方剂则是由理中汤加减变化而成。
1 【方剂名】理中丸
组方: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干姜(各三兩)
2 【方剂名】理中汤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
与理中丸的组方一样
两者的区别在于药物服用方法
理中丸的剂量和用法: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说明理中丸的效力比较弱一些。
理中汤的用法:
“理中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说:“急則用湯”
所以,这两个方名类似,病急则用汤,病缓则用丸。
这个组方,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为振奋脾阳之要药。以人参之补,益气健脾,以复运化,为臣药。君臣相配,温养中焦脾胃阳气,以复运化、统摄、升降之能。以白术之燥,健脾燥湿,防脾虚生湿,为佐药。以炙甘草之和,益气和中,为使药。四药相配,一温一补一燥,使脾胃阳气振奋,寒邪祛除,则运化升降功能恢复诸证自愈。
用方要点:本方为温补脾胃,治疗中焦虚寒的要方。以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本方证治广泛,但总属脾胃虚寒,升降失常。
(症状 “一则失于温煦,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或胸痹证;二则运化失常,症见腹满食少;三则升降失常,症见呕吐下利;四则摄纳无权,症见阳虚失血,或病后喜唾涎沫等。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刘渡舟 )
3 【方剂名】桂枝人參汤
组方: 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 白朮 人參 乾薑(各三兩)
这个方子和理中汤相似,就是多了桂枝一味药。
桂枝是用于表证,而理中汤四味药是用于里证
《伤寒论》原文:“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下之太早又多。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邪陷入里。心下痞硬,邪在上焦,猶屬半表。表宜桂枝。里宜餘四味。”
所以这个方子适用于治疗太阳病的外证未除,而大便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的“协热利”证。
4、【方剂名】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就是甘草和干姜组成的方子。
这个组方两味药,简单,效力也很强。
此方在《伤寒论》治疗误发少阴之汗,而手足厥冷之证;在《金匮要略》则治疗肺痿吐涎沫,不渴,遗尿,小便频数,头目眩晕,而多涎唾之证。
总的来说,此方温肺、脾两太阴之寒,达阳气、行津液为其所专,临床疗效较佳。
理中汤(丸)是包含了甘草干姜汤的这个药对的,此外多了人参和白术,健脾补气的效力更强。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