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课前作业

理中丸与肾着汤的比较

by 雅3班——陈亮丞


【理中丸与肾着汤的比较】

组方如下:



理中汤:

理中丸在伤寒论条文中出现,主要是描述了理中丸,是理中焦。怎么理解理中?此中者,为中土,中土腐熟悉水谷的根源源自于肾阳,即坎中之阳。如果中土不厚,此肾中之元阳就直喷而上,穿过中土上逆为患,表现为口腔溃疡、咽干肿痛、眼睛发红、牙龈红肿痛等。这就是中土不厚所致,所谓厚德载物,此之谓也!那这里面就存在两个问题,是肾元阳上冲太过呢还是本中土不厚,才使得火上冲致咽喉上部?这得回归到六经辨证思维上来。一是看太阴之提纲,如果是中土不厚,就一定有太阴病的提纲出现。如果是肾阳不潜,则就不是少阴阳虚,而是少阴阴虚,所坎卦的象来看,二阴加一阳,如果是阴不足,此阳无以潜,则上浮,所以是很容易看出来的。那么,对于中土不厚来讲,我们可以用理中汤,此即为理中之义——厚之中土。理中丸的理法所上所述,那么接下来的方药就有了,以人参、术、甘草此三者甘温之品,帮助缓厚脾气以调中。因中土虚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退则阴进,故虚与寒同时会出现,故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干姜就是用来去寒温中的。临床上,一看到中土不厚的人常常苦于口腔溃疡,投以理中丸加黄连屡屡获效。


肾着汤:

肾着汤在伤寒论原文中叫做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看名字,按理说,这个病呀应该是着于肾。好像就是提示要有一点什么药去作用于肾,可是呢就偏偏没有桂枝(引阳入阴、引火归元)肉桂附子,但是从组方来看,却没有一味药是直接与肾有关的。相当令人疑惑。我们看看原文,他说这个肾着之病啊,病人的感觉是“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得如水状”,就是说这个人感觉很沉重,然后就是腰那一圈,是非常冷的,这一圈啊,又和肾经没有什么联系,那个是带脉之病。那这个肾着汤,它的作用点居然是用来治肾的。这应该是调气,调气的运行。从组方来看,易人参为茯苓,,说明中焦不那么虚,反而是水湿较重,原文讲的“表里冷湿”,故去人参加茯苓,茯苓在《本经》有利小便功效。此用茯苓把水湿以小便方式排掉。去寒也是靠干姜,这样冷湿的环境去掉了,腰就不会沉得沉重如带五千钱。


以上两个方子的组方非常接近,可以说仅是一味药之差,但是它的作用点完全不同,使用时需仔细斟酌。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