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老师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心得(一)
作者by雅2王彦东
目录
一、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的比较
二、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的比较
三、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
四、小建中汤和当归建中汤的比较
一、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的比较
根据学习大脑,大小承气汤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小承气汤:大黄 厚朴 枳实
大承气汤: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方剂区别分析:
小承气汤加上芒硝就组成大承气汤,本方的药物有四味,其中以大黄为主药。承气的意义就是顺气,大黄善于舒顺胃肠的气,而泻下实热。若停滞于胃肠内 ,则能予以通利。芒硝为辅助药,协助大黄润肠、解热,并发挥泻下的效能。厚朴可以疏通停滞于胃肠内的气;枳实则协同厚朴,治胃内的气痞与腹部的膨满。大黄、芒硝有消炎和荐下的效能,所以虽然有腹满、便秘等症,但是,若为脉弱无力者,则为禁忌使用本方的症状,要特别注意才好。譬如说,由于腹水、腹膜炎等所引起的腹满,就是完全不能适用本方的病症。
2. 小承气汤适用范围与大承气汤相同,亦以有腹满、便秘、潮热、谵语等症状,脉沉实或滑而有力者为主要目标,惟症状比大承气汤较轻,而燥实之痞满不适用之。大承气汤通治三焦,另有调胃承气汤不犯上焦,而此小承气汤则不犯下焦。虽同为阳明里实证,但比大承气汤较轻,或患者体力,较为稍弱,故祗用枳实、厚朴以去上焦的痞满,用大黄去中焦实热;而不用芒硝,免伤下焦真阴。
二、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比较
根据学习大脑,大小青龙汤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杏仁 大枣 生石膏
大青龙汤:麻黄 桂枝 五味子 甘草 干姜 细辛 芍药 半夏
方剂区别分析:
大青龙汤功用是发汗解表,清热除烦。适用外感风寒表实兼里有热证。发热恶寒,寒热俱甚,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苔白薄,脉浮紧者。小青龙汤功用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适用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苔润滑、不渴饮、脉浮紧及治痰饮咳喘或身体疼重,肢面浮肿者。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差别,大青龙汤表实里热,小青龙汤表实内饮。故两者发表之药同,而治理之药则不同。小青汤除同样用麻黄发汗平喘,宣肺行水,为君,桂枝辛温解肌,助麻黄以解表,温阳化气外;另用细辛、干姜、半夏、润肾行水,收逆气,散水饮;并用白芍、五味子,止咳平喘,予以收敛;二者发汗以散邪水,收敛以固真水,一散一收,相互制衡,以免过于发散或酸收,共呈涤饮解表,止咳平喘功效
三、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
根据学习大脑,大小承气汤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麻黄汤: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桂枝汤: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方剂区别分析:
麻黄汤功用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功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感冒风寒在表,脉浮弱缓,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自汗盗汗,舌苔薄白,虚损虐虐等。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四、小建中汤和当归建中汤的比较
根据学习大脑,大小承气汤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小建中汤: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当归建中汤: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当归
方剂区别分析:
当归建中汤:此方为小建中汤+当归。功用是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适用于妇人腹痛、子宫出血、月经痛、产后的衰弱,以及从下腹而至腰背的疼痛等症。至于坐骨神经痛、腰痛、疝气、脊椎骨疽、游走肾、肾脏结核、肾石症、痔核脱肛的疼痛、慢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溃疡等病,则无论男女都可以应用。
小建中汤:功用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适用虚劳腹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