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寒热夹杂案例的服药时机

阴阳两虚、上热下寒、阳不入阴的病例,复杂难治,耗时很久。

患者只有对医生高度信任,才能坚持下来。

然而,因为患者经络堵塞点多面广,阴阳不调,寒热局面错综复杂,医者处方殊为不易。

方性偏阳则燥,偏阴则寒。患者很容易丧失信心,辗转求医,多方试药。

既增加了患者诊疗成本,又不利于接诊医生经验积累。

治疗前应告知患者病情的复杂度及处方多番调整的必要性,令其有心理准备。

治疗此类患者时,只有准确判断患者经络的诸多淤堵部位,深刻理解各药的性味归经,才能合理处方,最终使阴阳调和。

因此,明察自家处方的归经寒热补泻润燥,再结合患者的详细反馈,才能起到投石问路、处方逐渐精准的效果。

阴阳两虚,法当阴阳同补。乌梅丸的处方思路经常无效。败龟板,鳖甲通任脉,一般是必选项。

但经络淤堵所导致的阳不入阴,使得患者摄入阳药时,会出现咽痒、口腔溃疡、燥热加剧等副作用。

如何把阴和阳逐渐补足,且不出现影响生活质量的副作用?

一个解决方案是,只在早饭后吃一次药。如果没有燥热感的话,次日就试着在早饭和午饭后各吃一次。晚上不用药。

这个方案,来自一个调理痊愈的阴阳两虚、阳不入阴患者的经验。

她说早饭后及午饭后1小时服药,就没燥热感,晚上服药反而会更燥热。

同样的药,同一个人,服药时机不同,身体反应也不一样。

背后的规律,我猜可能是:生理状态下,昼阳生,夜阳藏。人体对此适应力很强,因此,在阳气生发时服药,顺应天时,顺势而为,阳药的燥热就会最小化。晚上,阳入于阴,才能安睡,此时就不要再补阳,以免扰动阳气入阴的过程。

这是一个想方设法、见缝插针的疏通补益过程。

只有阴阳两虚患者才会对服药时机如此敏感。

1个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