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桂枝汤类方、附子汤类方的比较
作者by乌兰娜
1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湯的比较
根据学习大脑,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藥湯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桂枝加桂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棗 生薑
桂枝加芍药湯: 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棗 生薑
方剂区别分析:
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湯药味组成相同,都是由桂枝汤演化而来,桂枝汤原方加桂枝二两就组成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原方加芍药一倍(三两)就组成桂枝加芍药汤。林师:桂枝汤重加桂枝,不特御寒,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倪师指出在临床中此证加肉桂极有效。
桂枝加芍药湯中重用白芍,白芍的药味是酸的,酸主收敛,脾脏肿大的时候,芍药让脾脏收敛起来,有固阴的功能,所以本方能对治太阳病,用攻下的药伤到肠胃而使功能减缓,脾脏肿大起来,造成腹满时痛的病,即可驱除表邪,又可兼顾脾胃之伤,实属表里兼顾之剂。
临床体会:桂枝是阳药是,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是发心阳的要药——对治胸满的症状,同时也是发郁阳的要药——对治肌肉、关节的痹阻、冷痛有较好的效果;白芍——味酸,针对的脏腑在膈下,肝、脾、胃、大小肠,有收有缓的作用,主治胀满,拘挛痛症。两药如同一父一母,相互配合,增减变化对证对量疗效迅速。
2桂枝去桂加苓朮湯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比较
根据学习大脑,桂枝去桂加苓朮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茯苓
方剂区别分析: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是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各三两,此方是针对服桂枝汤后,或桂枝汤喝完后又攻下,病人胃里面胀满不舒服,微痛,是桂枝汤的变证。平常人吃桂枝汤吃下去就好了,有一种人不会好,就是本身有中湿的人,中湿的人一定是利小便,白术是燥剂,用白术集中,茯苓是利尿剂,常常茯苓白术等量用把湿从小便利出来。如果此方是去芍药留桂枝的话,若桂枝用太重,这湿就不是从小便排掉,而是从汗发掉的,结果会使湿往上走,脸会红的跟桃子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去桂枝而不是去芍药,因为此处方是要利小便,所以只要芍药就好了,因为芍药可以止腹痛。
桂枝去芍药汤是桂枝汤去掉白芍,它所针对的症状是太阳病应该发表而误用下法之后,造成病人脉促,胸滿,遇到这种情形,病人桂枝证还在,就把桂枝汤的芍药拿掉,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心脏喷出去的力量不够,所以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拿掉芍药让血回来慢点,整个平缓下来,所以有胸满要去芍药。
临床体会:临床中这一点很重要,中湿的病人如果用药中桂枝量稍重点,病人就会出现头晕,血压高的现象。有的病人心阳不足,心脏力量不够,治腹痛用白芍量稍大,或时间稍长,病人会有胸满的症状出现。在日常诊疗处方用药时需要仔细辨别患者的症状,切不可选错药,错的话就会加重病情走了相反的方向。
3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干姜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与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比较
根据学习大脑,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干姜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与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桂枝附子汤: 桂枝 附子 生姜 甘草 大枣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 附子 生姜 甘草 大枣
白术附子汤: 白术 附子 生姜 甘草 大枣
干姜附子汤: 干姜 附子
甘草附子汤: 甘草 附子 白术 桂枝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 附子 甘草
方剂区别分析:
桂枝附子汤是桂枝汤加桂枝一两(约15.625克),附子二枚(约30克),在病人有伤寒表证兼有湿证的时候用,如患者浑身关节痛,用桂枝去风,附子去湿,附子行走速度很快,治疗风湿相搏有表证的风湿关节炎。在原文一八九条。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是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四两,再加附子一枚,共三枚。没有表证,只是全身关节酸痛,没有浮脉,就代表没有表证,大便比较稀,小便很正常,就是湿往大肠走了,就是脾脏太湿了白术专门祛脾湿,附子走表,附子把白术带到四肢关节,把四肢关节的湿去掉。
干姜附子汤:组成只有两味药。伤寒 ,论第六十六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危,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倪师【内经】:昼是气,夜是血,昼是阳、夜是阴。如果一个人晚上很好,白天有问题,一定是阳不足。如果一个人白天很好,晚上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阴不足。下之后,复发汗,这病人被攻下了后又发表,造成病人昼日烦躁不得眠,就是阳虚了,阳虚了以后虚热就往上跑,冲到头部不能睡觉,冲到胸部就烦躁,夜而安静,说明到了晚上又很好,不呕代表胃肠没有问题,不渴,津液也没有丧失掉,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就是阳虚掉了而已,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是壮脾阳的,附子是壮肾阳与心阳的,阳不足补阳就好,不需用炙甘草来补津液,所以本条辩是完全的阳虚证,阴完全正常没有问题,所以药不必多用。
甘草附子汤:是伤寒论(第一九〇条)中治疗痛风的方子,桂枝重用,原方桂枝四钱,其他全部都用二钱,桂枝祛风白术祛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光这三味的时候,跑的最快的是桂枝。因为桂枝祛风的力量很强,湿比较慢,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面。此方的设计专门针对风湿相搏,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湿会停 下来,如果湿停在上焦,当得到桂枝汤或麻黄汤证的时候,又刚好下痢。就变成结胸了,因为环境关系,湿会停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湿停在肌肉,有的人湿停在关节。
白术附子汤:本方用量白术剂量比附子高一点,剂量是重点,不是等量,如果不考虑生姜甘草红枣,光是炮附子跟白术,就是经方里的排脓汤,如果脓疡很深或者收不了口,要让它发出来,要靠术附。
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第七十三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汤主之。平常用白芍两钱,炙甘草两钱,炮附子四钱。芍药甘草汤大多用在素虚的人,平常身体虚缺血的人会用到,发汗发太多的时候,阳虚了,水不足了血量就少了,所以用附子去强肾,因为肾主水,芍药让血流回心脏的力量加速,炙甘草把肠胃的津液补足。临床上也用在脚无力的时候。
临床体会:从倪师对以上六方的分析,可以体会到经方真是微言大义,简简单单一味药,里面蕴含了人体生理循环与自然界生出的草药的默契对应关系,桂枝可以加快动脉血的循环,白芍可使静脉血回流速度加快,附子可强心阳与肾阳,干姜是温脾阳,白术可专门祛脾湿,茯苓是利尿剂,可导湿从小便而去。甘草从阴阳来分也是阴药,所谓的调和诸药原来还有平衡阴阳的效果。生姜大枣可补足胃肠的津液。所谓天人合一,在中医这一套理法方药中体现的完美无缺,上工如能将这一理念融汇贯通,医道光明矣!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