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课课前作业:五个利水方剂的比较:五苓散-胃苓汤-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真武汤

03课课前作业:五个利水方剂的比较:五苓散-胃苓汤-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真武汤

BY 217雅3班谭文


根据学习大脑,五个利水方剂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根据学习大脑的各味单味药的归经、功效和临床应用说明放在文后备查。)


五苓散: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

胃苓汤: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灸)生姜、大枣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炙)

肾着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炙)

真武汤:茯苓、附子(炮)、白术、芍药、生姜



【五个利水方剂的比较与分析】

-胃苓汤就是五苓散加上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灸)生姜、大枣)。平胃散中有苍术、厚朴、陈皮这三味动力药(苍术和陈皮是全身的动力药,厚朴是中焦动力药),利水效果大大增强,可以说,胃苓汤是五苓散的加强版。另外,平胃散中的另外三味药(甘草(灸)生姜、大枣)可以更好的固护肠胃。

-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区别是五苓散比苓桂术甘汤多了猪苓和泽泻两味利小便的药,也就是五苓散多了利小便这个作用。

-胃苓汤与苓桂术甘汤:胃苓汤包含了整个苓桂术甘汤,并增加利小便的药(猪苓和泽泻)和增加了三味动力药(苍术、厚朴、陈皮)。胃苓汤也是苓桂术甘汤的加强版。

-肾着汤与苓桂术甘汤:肾着汤就是苓桂术甘汤去掉桂枝换成干姜。根据《金匮要略心典》对肾着汤的方解:“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干姜的作用就是“燠土以胜水”。也就是肾着汤在常规祛湿组合(茯苓+白术)的基础上加了热药(干姜)。

-真武汤与肾着汤:真武汤与肾着汤的相近点是,都是在常规祛湿组合(茯苓+白术)的基础上加了热药,不同点是真武汤用的热药是附子(炮)不是干姜,另外还加了生姜。附子和生姜配合可振奋新陈代谢,使血行趋于旺盛,并温暖身体。此外还加了白芍,白芍可以补里虚,调整胃肠的机能。

-小结:五苓汤、胃苓汤、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功能是祛湿,而肾着汤与真武汤的主要功能是祛寒和祛湿。


【临床应用与思考】

-苓桂术甘汤有个特殊治症是美尼尔氏综合症,还可以用来治晕车。

-实际应用时,五苓汤,胃苓汤,苓桂术甘汤三个汤,也不用纠结用哪个,直接用胃苓汤就行了,因为胃苓汤已经函盖了五苓汤和苓桂术甘汤,还加上了动力剂,祛湿效果会更好。实践结果也是这样,胃苓汤一周左右,中部白腻的舌苔可以去掉,大便也能从便溏变成成形的。

-如果胃苓汤都搞不定的话就是有寒,就要加四逆汤。(林大栋老师课上讲过。)

-肾着汤和真武汤都是治寒湿,如果症状不太好辨别的时候,也可以两个汤剂一起上(丁丁大法)。而且很妙, 这两个汤剂如果一起用的话,里面就凑了一个四逆汤出来,也就是:茯苓+白术+四逆汤(炮附子+干姜+炙甘草)+芍药+生姜。

-在治疗寒湿时,是不是也可以直接考虑用胃苓汤+四逆汤?

-用肾着汤治下焦寒湿时,如果加上厚朴(中焦动力药)和大黄(下焦动力药),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以下是根据学习大脑的各味单味药的归经、功效和临床应用说明。


茯苓

[归经]心脾胃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临床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诸证3、心悸,失眠


桂枝

[归经]肺心膀胱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白朮

[归经]脾胃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症2.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症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之证


泽泻

[归经]肾膀胱

[功效]利水渗湿,泻热

[临床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2、湿热带下,淋浊


猪苓

[归经]肾膀胱

[功效]利水渗湿

[临床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苍朮

[归经]脾胃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临床应用]1、用于湿滞中焦证2、用于风湿痹痛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厚朴

[归经]脾胃肺大肠

[功效]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中焦证2、用于肠胃积滞3、用于痰饮喘咳


陈皮

[归经]脾肺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气滞证2、用于痰湿壅滞证


炙甘草

[归经]心、肺、脾、胃

[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大枣

[归经]脾胃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1.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2.用于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证3.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


生姜

[归经]肺脾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干姜

[归经]脾胃心肺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芍药

[归经]肝脾

[功效]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临床应用]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炮附子

[归经]心脾肾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亡阳证。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症。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