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和猪苓汤的比较 雅1梁彧祺

根据学习大脑,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单味药组成如下:

  • 猪苓汤: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阿胶
  •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方剂具体区别分析:

二者皆为为水气不利,病在下焦之常用方药。因此,它们都含有茯苓、猪苓、泽泻。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根据黄煌教授,二者的主要区别为:

  1. 主治病不同:五苓散主治水逆证、水泻症,猪苓汤主治淋症以及尿血便血;
  2. 寒热性质不同:五苓散证属寒湿,猪苓汤证属湿热。五苓散通阳,猪苓汤清热。

因此,五苓散加了白术、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表(症状:恶寒,发热,苔白等表寒证);而猪苓汤加了滑石、阿胶,清热滋阴(症状: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明显)。


具体而言:


五苓散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罗大伦博士对此曾做了比较形象的比喻:

有条大河,这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在河的中间,修了一个水库,水库负责分出很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把一部分水送到广大的农田,一部分水排放到下游,这是一个水利系统,比作我们的人体,就可以把这个水库当做是膀胱。在中医里面,膀胱的概念和西医的不一样,中医里面的膀胱,是一个水液汇集的地方,在肾气的蒸动下,把水液或者输布到全身,或者排泄出体外,但是都是在肾气的蒸动下完成的。西医的膀胱基本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地方。
现在,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了,结果气化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把水输布全身,或者排出体外了,结果水液聚集在了膀胱。这好比一个水库,被冻住了,没法把水送到农田了。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农田里面没有水啊,于是就向河的上游打电话,告诉多放些水过来吧,于是,上面就开始增加了水量,希望灌溉田地。但是,这些水,到了水库,发现这里都是冰了,没有分水的功能了,于是越河道而去,直奔下游,迅速地流到了海里,田地还是没有得到灌溉,于是还是告急,更加缺水,于是上游就要求加水量,结果流到海里的更多。
这在人体也是如此,水蓄膀胱,寒凝于此,无法气化,身体没有得到灌溉,于是就告急,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喝水,可是,喝进来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体还是缺水,无奈,仍然告急。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患者不断地喝水,却仍然口渴的缘故。同时,还会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水库被冻住了,因此很多水并没有完全直接排出体外,有的还流窜到身体的各个位置,成为不正常的水,这会引起很多问题。
此时,流出去的水少了,因此小便的量就有了问题,这叫小便不利,总是有,但是每次尿量不多,这和前面尿崩症的尿量极大不同,尿崩症是喝多少尿多少。而尿量减少这是小便不利。没有完全尿出去,水就会在体内乱窜。
我们再想象一个图画,人体好比是一个苏州园林里面的奇石,里面是空的,外表有很多孔窍,当水从上面注入的时候,按理是可以从下面的孔窍流出的,这就好比是从人体的小便排出,现在我们把奇石的下面冻住,让下面的孔窍堵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水会从上面的各个孔窍冒出来。在人体也是这样,有很多医案可以证明,五苓散可以治疗很多因为水湿泛滥引起的孔窍的疾病。比如,曾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假性近视、耳鸣。


王绵之曾言:

猪苓汤和五苓散,一个是用的桂枝、白术,一个用的是阿胶、滑石。组方中各药的用量,都是一样的,等份。还有一个是散剂,一个是汤剂。
换句话说,猪苓汤证用药量大,它治疗水热互结、小便不利而阴伤,甚至于可以出血;由于阴伤,还可以见到心烦。而且能够饮水,不会产生水逆,但毕竟下面有停水,所以喝水也不多。还可以见到口渴或咽喉干燥。
如何区别水热互结、膀胱蓄水?很明显的,小便不通,水则停;舌质红,舌苔白,脉细数,不能用桂枝,由于有热,所以用甘寒的滑石,滑窍利尿,而甘寒的滑石兼有生津的作用,所以它滋阴利水。


谢鹏程具体医案:

本方滋阴,曾用治口渴,某男,52岁。患者半个月前突发口渴,夜间尤甚。经某医院排除糖尿病、甲亢、垂体疾患等实质性疾病。询之,口渴喜呼饮,夜半常因口干舌燥而醒,心中微烦,余均正常;观其面色微黯,舌质淡红,苔满布舌面,根厚,白上浮黄,脉沉细。辨为下焦水热互结,津气不能上承,治宜清热利水,佐以通阳化气,用猪苓汤加黄柏、知母、肉桂。3剂渴症见减,继进2剂后症状消失。
口渴一症,多因水热互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津气不能上承所致。患者仅诉口渴一症,难辨其寒、热、虚实,只得舍症从舌、脉。其舌上满苔,白上浮黄,脉弦细,并无阴液不足,虚火内炽之象,乃属内有水湿,火热实邪之病;其苔根厚,提示病在下焦。舌、脉症合参,正属水热之邪互结于下焦之猪苓汤证。治以猪苓汤合肉桂清热利湿,通阳化气。俾热清湿化,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则津液得以上承,循其常道,口渴自解。
方中阿胶虽属滋腻厚味,但在大队利湿药中,无碍于利湿;肉桂虽辛热,但少量用之以为佐药,则能增强膀胱气化之功,所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也。《内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应为临床所注意。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