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段时间防疫需要,在问止买了一些铁屏风散为家人提高免疫力。借此完成作业之机,试将问止的“铁屏风散”与我们通常所知的“玉屏风散”做下比较和分析。
玉屏风散:防风一两 炙黄芪二两 白朮二两 大枣一枚
玉屏风散是一剂中药名方,据传为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但问止介绍是金元中医大家朱丹溪创见,到底是哪位名家所创不得而知。
中医之家对玉屏风散的功用介绍是“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上海免疫学杂志》(1983)提到玉屏风散对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有双向调节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提到玉屏风散能促进家兔实验性肾炎的病理修复,其治疗机理亦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铁屏风散:桂枝7克、白芍7克、炙甘草5克、干姜10克、大枣16克、防风6克、炙黄芪10克、白术10克
方剂区别分析:
铁屏风散是“桂枝汤”与“玉屏风散”组合的一个强“正气”的合方,比玉屏风散多了桂枝,芍药,炙甘草和干姜四味药。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方中的桂枝散寒解肌为君;芍药敛阴和营为臣;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助芍药和里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
桂枝汤的加入,使铁屏风散的功能不仅限于给一个人穿上防风固表的“铠甲”,同时帮助去除我们肌里的寒邪,相当于给我们的皮肤下的肌里又做了一次保健,可谓“内外兼修”。
君臣佐使:
铁屏风散的君药为桂枝、黄芪,臣药为白术、白芍,佐药为防风、生姜、大枣,使药为甘草。君2,臣,2,佐3,使1,为偶制,与奇制相比,属重方。《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到:"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从铁屏风散的配方组成来看,君药与臣药在种类和分量上都是一样,符合“不可令臣过于君”的说法。
问止方与原方剂量的比较
如果按照玉屏风散从元代创见,其剂量也按照元代换算的话,网上的一种说法是:
1两=63.3克
问止中医大脑标注的宋代的换算是 1两=36.9克(中医大脑没有元代的换算,只有宋代和汉代的换算,有网传说宋代与元代的换算是一样的,姑且将宋代的换算列出)
无论从哪个换算来看
而《伤寒论》里桂枝汤的剂量是:
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相对而言,问止的铁屏风散中以上几味药的剂量是:
桂枝7克、白芍7克、炙甘草5克、干姜10克、大枣16克
可能问止对外出售的“铁屏风散”以保健防疫为主,因此从总剂量看为一人一天量,剂量似是不大。
为什么用炙
在铁屏风散中,使用到了炙甘草和炙黄芪,为何将甘草和黄芪用炙法来入药呢?
炙法是将液体辅料加入到药物中拌炒,使辅料逐渐渗透入药物中,有酒炙、醋炙、蜜炙、盐炙。
酒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酒与药物拌匀,再文火炒干。另一种是先炒药后加酒。酒性辛甘,能升能散,酒炙能够帮助引药上行,辅助活血通络。
醋炙是将米醋与药物相拌,文火炒后晾干。也有先炒药,待药中有腥气溢出,再喷米醋,出锅晾干。醋酸,入肝经,醋炙不仅能够引肝入药,还能够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不良反应。据说还有矫味、矫臭的作用。
盐炙,是将盐水与药物相拌,文火炒后晾干。也有先炒药,后加入盐水文火炒干晾凉的做法。盐性咸寒,有清热润燥,引药入肾的作用。
蜜炙,有三种做法,一是炼蜜拌药,文火炒干。二是炼蜜加水稀释,待蜜液烧沸后加入药物,炒至液干。三是先炒药,再加入炼蜜炒干。蜂蜜性甘平,能够增强药物的润肺止咳作用,同时补脾益气。
甘草可润肺止咳,炙甘草能够补气和中,缓急止痛;黄芪可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炙黄芪能够增强补中益气,起到润燥的作用。
《灵枢-邪客》曾提到“治半夏五合”,其中治半夏就是炮制过的半夏,至汉代,炮制方法非常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研、挫、捣、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他认为药物"有须根去茎,有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又须花去实,须烧、炼、炮、炙,依方炼采。治削,极令净洁。"
那么,但凡入药的药材我们都用各种方法制一下,是否效果会更好呢?
虽药有千百种,但药性各有区别,制过的药也与原药药性有别。比如倪师讲生甘草可以解毒,但炙甘草可强心却不可解毒。如何善用每种药的药性,同时做到君臣佐使相得益彰,确是一门要做到精深的功夫。
方剂与一气周流
在铁屏风散中共使用到八味药,从归经上讲分别归入心、脾、肝、肺、胃、膀胱三脏三腑。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如下图:
铁屏风散与服用的最佳时间
总体来看,无论是玉屏风散还是铁屏风散,他们的药性以“温、补、升、燥”为主。因此,如果是病患服用的话,我认为最适宜配合药效的时节应是春夏之际,春分到小满前为少阴君火主气,小满到大暑前为少阳相火主气,春夏时节地下的阳气向上升发,温度逐渐转热,符合铁屏风散的主要药性。而反观秋冬,阳气下敛,以肃降为主,湿气从上至下最后收敛入地下。相比而言,与铁屏风散温升补的药性是相佐的。
不知道是否自己的判断正确,在处暑前后,身边不少人的孩子都出现了季节性过敏症状,有过敏性鼻炎,也有出现过敏性皮炎、眼炎的症状。恰巧这时我给家人准备了铁屏风散,发现孩子的过敏性鼻炎没有改善,反倒好像加重了,但白天运动则出汗的症状有了一些缓解,食欲不错,也更爱运动。这些表现可能也与铁屏风散有关。也就是孩子的脾胃被加强,固卫护表也帮助了孩子在白天运动时汗出情况有所缓解。但由于药性也包括温、补、升的功能,所以反而一些湿气被带至上焦,如果是没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从体内排出,但恰好赶上节气交替之际,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就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但其间还有一些有趣的变化和情况,因为与此次作业无关,就不在此赘述。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进一步讨论。
另外,自己还想就“玉屏风散”和“铁屏风散”就其“象数”探索一番,无奈尚未学到这部分内容,期待以后能够完善这部分的研究。
其他相关参考文献:
1、佘玉英 《浅谈中药炮制中常用炙法及其作用》
2、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陈喜生《学习中医很简单》
4、中医大脑网站
5、中医之家网站
6、阿生记图书馆《中药炮制的各种炙法》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