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方剂里的非经方用药举例

【方名】安宫牛黄丸

【出处】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珍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

【功用】镇惊开窍,清热解毒。用于热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非经方用药】牛黄 郁金 犀角 朱砂 梅片 麝香 珍珠 山栀


【方名】达原饮

【出处】吴又可《温疫论》

【组成】槟榔12克 厚朴6克 草果仁3克 知母6克 白芍6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次。

【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用于流行性感冒、疟疾,见憎寒壮热,发无定时,头痛身疼,胸闷泛恶,舌红,苔厚腻,脉弦数者。

【非经方用药】:槟榔 草果仁

 

【方名】甘露饮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冬、麸炒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炙甘草、黄芩,各等分

【功用】养阴润燥、清热解毒。治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赤目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湿热相搏,身面皆黄。

【非经方用药】:枇杷叶 石斛

 

【方名】钩藤散

【出处】普济本事方

【组成】钩藤半两,陈皮半两,半夏半两,麦门冬半两,茯苓半两,茯神半两,人参半两,甘菊花半两,防风半两,炙甘草1分,石膏1两,生姜7片。钩藤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平肝清热止痉。用于肝经热厥,头晕目眩,胸膈胀痛,胸闷气郁,烦热躁渴,或卒然拘挛,眼目翻腾,身热足冷或吐利。

【非经方用药】:钩藤 茯神 菊花  

 

【方名】理冲汤

【出处】张锡纯《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9克,党参6克,白朮6克,生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知母12克,三棱9克,莪朮9克,生鸡内金9克(黄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功用】补脾益气,破血消癜。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瘕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

【非经方用药】:三棱 莪术 鸡内金

 

【方名】平肝开郁止血汤

【出处】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芍30克(醋炒) 白朮30克(土炒) 当归30克(酒洗) 丹皮9克 三七根9克(研末) 生地9克(酒炒) 甘草6克 黑芥穗6克 柴胡3克。三七粉后下冲服。

【功用】平肝解郁,清热止血。

【非经方用药】:三七根 黑芥穗

 

 

【方名】少腹逐瘀汤

【出处】王清任《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七粒炒 干姜二分炒 元胡一钱 没药一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官桂一钱 赤芍二钱 蒲黄三钱生 五灵脂二钱炒 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适用于少腹瘀血结块,或少腹胀痛,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月内断而复来,经色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非经方用药】:小茴香 元胡 没药 蒲黄 五灵脂

 

【方名】温胆汤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适用于胆胃不和、痰浊内扰证。虚烦失眠、胸闷有痰,恶心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口苦、苔腻、脉弦滑。

【非经方用药】:无

 

【方名】滋乳汤

【出处】张锡纯《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炒穿山甲6克,路路通大者3枚,炒王不留行12克。

【功用】补气养血,通经下乳。

【非经方用药】:玄参 穿山甲 路路通

 

【方名】滋肾明目汤

【出处】万病回春

【组成】当归12g 白芍12g 川芎12g 生地黄12g 熟地黄12g 桔梗6g 党参6g 栀子6g 黄连6g 白芷6g 蔓荆子6g 菊花6g 甘草6g 灯心草6g 细茶6g

【功用】滋阴养血,清热益气。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目羞明,头昏盗汗,潮热足软等症。菊花平肝养目,去翳膜;蔓荆子入肝经,凉血,治目赤;白芷治头目诸疾;桔梗性升提,有载诸药上行之效;灯心草有通气,和脾,利尿,清热等功能,细茶具兴奋利尿作用。

本方主治因久病衰弱或气血虚所致之视力障碍、白内障等,屡有良效。尤其对于白内障,应视体质及病情选用本方或八味地黄丸,适宜连服。

【非经方用药】:蔓荆子 菊花  灯心草 细茶

 

【方名】清经散

【出处】傅青主女科

【组成】丹皮3钱 地骨皮5钱 白芍酒炒3钱 大熟地九蒸3钱 青蒿2钱 白茯苓1钱 黄柏盐水浸炒5分

【功用】清热凉血,滋肾益阴。用于火热过盛,迫血妄行致月经先期,其经甚多,子宫太热难受孕者。

【非经方用药】:青蒿

2个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