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课后作业
雅2班 赵红艳
补阳还五汤
- 出 处:王清任 《医林改错》
- 组成:生黄芪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6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 用法:水煎服。
-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 非经方用药:地龙
三仁汤
出 处:《温病条辨》 清 吴鞠通
组成: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 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 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饿,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禁忌: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非经方用药:白蔻仁
四物汤
出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用法: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功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非经方用药:无
少腹逐瘀汤
出处: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小茴香(炒)1.5g(7粒) 、干姜(炒)3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生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寒凝血瘀证。症见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作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舌暗苔白,脉沉弦而涩。
非经方用药:小茴香、延胡索、没药、生蒲黄、五灵脂、官桂
半夏白术天麻汤
出处:《脾胃论》 李东垣
组成:黄柏2分(0.6g),干姜3分(0.9g),天麻5分(1.5g),苍术5分(1.5g),白茯苓5分(1.5g),黄耆5分(1.5g),泽泻5分(1.5g),人参5分(1.5g),白术1钱(3g),炒曲1钱(3g),半夏(汤洗7次)1钱5分(4.5g),大麦糵面1钱5分(4.5g),橘皮1钱5分(4.5g)。
功效: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息风。
主治:痰厥头痛,咳痰稠粘,头眩烦闷,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腻,脉弦滑。现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见有上述症状者。
非经方用药:天麻、炒曲、大麦糵面、橘皮
桑杏汤
出处:出自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宣温燥,凉润止咳
主治: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温燥的代表方,临证应以头痛身热,干咳无痰,舌红少津,脉浮数为使用要点。现代常用以治疗秋季感冒,流感,肺结核,肺炎等属温燥袭肺,肺阴受灼者。现代运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偏凉,凉燥 外感风寒者慎用。
非经方用药:桑叶、香豉、梨皮、栀皮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