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次课堂笔记 227雅好8班李清平

第二十次课堂笔记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國醫學典籍,為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首。而在其中最早揭櫫各種飲食在生理病理學上的作用,比方說《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了五味「酸、苦、甘、辛、鹹」對應著五行「木、火、土、金、水」,進而能影響五臟「肝、心、脾、肺、腎」。 所以善用五味而調整體質,是中醫天人合一的飲食觀。

汉代《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著作,奠定了中國藥學的基礎。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藥物其實是我們日常使用的食物,比方說藕實、大棗、葡萄、蓬藟、雞頭實、胡麻、冬葵子、莧實、瓜蒂、瓜子、苦菜等。在本書中我們也會就這本經典中所提到的食物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和說明,神農本草經是本草書的宗祖,在裡面就一開始提示了很多的食物作用,這對後世研究養生飲食的醫者起到很大的影響。

秦漢時期的另外和中醫飲食相關的一本重要著作是《傷寒雜病論》。本書又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個部分。書中對食療很重視,裡面有不少方就是用食物來治病,例如甘麥大棗湯、豬膚湯、當歸羊肉湯等,都是經典的食療方。

東晉時期的葛洪先生的《肘後備急方》,簡稱《肘後方》。全書共八卷七十篇。書中的內容都是針對日常會遇到的急症,算是一本急救手冊,所以使用到的藥材都是選擇取藥容易、方便又便宜的,很多都是在一般家中廚房就找得到的食材,例如用海藻治癭瘤,用青蒿治瘧疾,用豬胰治消渴等。

唐代藥王孫思邈先生的《備急千金要方》, 在其中對於飲食方面的本草研究已經具備了專著的發展,《備急千金要方》也非常重視飲食養生,在書中的第二十六卷為「食治」篇,就是中國最早的中醫飲食保健專論,內容強調以食物來治病,其中將食療食物分為四大類——果實、菜蔬、谷米、鳥獸蟲魚,總共一百六十二種食物,其性味與作用都有介紹。

宋元时期的《養老奉親書》是一部老年養生的專書,其中的食療方劑對老年人飲食養生有很大的貢獻。 這本書充分體現出宋朝開始對於中草藥及食物的細膩研究,已經到了在不同年齡段的養生需求都能顧及的地步。随后有《飲膳正要》、《食物本草》《救荒本草》(中国第一部專門記錄可食用野生植物的著作),當然講到明朝的中醫發展,我們不得不提到《本草綱目》這一本書,作者李時珍先生在整個本草的取材上,幾乎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一本植物學和醫學的百科全書。雖然說它本身並不是一本食物本草專注,但是因為 本書中羅列了許多我們日常作為食物的本草,其詳盡的說明也超越前面各個朝代的成就,所以就食物本草學的觀點來看,這一本書的地位依舊是非常的重要。

到了清代也陆续出现很多类似专著,如《食物本草會纂》、《調疾飲食辨》、《老老恒言》、《費氏食養》、《隨息居飲食譜》等等。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中医发展,治未病,才是中医优于西医的最大特点,通过饮食进行合理调节,能让小病消失,慢性病、大病通过药食同疗能逐渐恢复。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述食物和药物一样有四气五味,只是绝大部分食物性味没有药物那么偏,用食物进行调理比较平和,不会出现毒副作用,适合长期食用。

药食同源,的确很多食物的食疗效果比那些不知道随时可能出现肝肾损害的西药强太多。我曾经见证了我姐姐常年血压在180至200,头痛粉和降压药从不离身,后来通过每天食用香菜和芹菜,加上一些能降脂的中药调理成功停掉降压药,至今血压一直处于正常范围。有意思的香菜食用后能显著将血压下降10——20,这是通过多次亲身测试有效,当然能降血压的食物肯定不止这些,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喜好不一,可以找自己适合食材。

精一书院出版的《药食心源》中医养生饮食总整理,集历代医家药食治病养生之大成,为广大民众养生治病提供了全方位有效的途径,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让大众都能成为自己的医生,而有点头痛脑热都要盲目的跑去医院找西医看病,很多医院和小诊所伤风感冒直接给你上消炎药,吊药水,还告诉你这病打针好得快些,其实这是他们为了赚你的钱骗人的鬼话,不然大街小巷药方诊所林立喝西北风吗。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