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应警惕“文字障”

人体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中医经典,是古朴时代 得道之人 参悟医道之后的理论体系总结。

万法同宗,大道至简。这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 历经数千年而仍不过时的根本原因。

但是,古代科技落后,这些经典只能靠手工传抄在岁月之河中流传。错字、漏句、段落遗失、篇章顺序混乱等等错误,就是在这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后世私欲渐起,修道者多,能得道者少,得道且有能力重构医学体系者更少。因而,很多错误长期得不到改正。

又因阴阳互根互生,及五行的圆运动特性,导致虽然错误版本众多,但每个错误都有人试图自圆其说,因此形成很多派别。这些派别,本质上是陷入文字障后出现的乱象。

人生有涯知无涯,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人身不过五尺,任何医学流派只是一种解释。莫陷入咬文嚼字的泥潭,只汇集 中医经典中的争议处,把临床疗效作为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日后看看哪个更符合人体运行原理。


1、“开阖枢”&&“关阖枢”。

关为门栓,阖为门扇,枢为门轴。

太阳为关,如果腠理开,则卫气漏泄,邪气入。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2、“井荣输经合”的向心走向 和 十二经脉首尾衔接的大循环,相矛盾。


3、根结标本、四海,理论彼此孤立。


4、五味入五脏,但这只是五味的道路,无关补泄。

五味对脏腑的补泄效果,应结合五味的寒热温凉升降收藏和五脏的本性来看。

比如:酸性收敛,而肝喜疏,喜条达。酸之收敛,和肝的本性相逆反,因此泻肝。而辛之发散,顺应肝之本性,故而补肝。

内经中有几处与此相矛盾,比如:“肝脏病变,宜食芝麻、狗肉、李子、韭等酸味食材;肝脏病,面色青,忌辛味”,不合医理。


.......



2个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