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汤是伤寒论关于阳明腑实证很重要的三个方剂,在学习和运用时很多人认为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是小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这种鉴别方法是不正确的,有时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下面结合中医大脑从两组症状分别展开论述。
首先,第一组症状,在《伤寒论》的原文中说“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实际上这个外证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表现于外的征兆,所讲的正是阳明腑实证的第一组全身热盛的症状。
1、从发热的角度来谈。调胃承气汤证的原文说“蒸蒸发热”,二十四小时持续发热,里热炽盛;小承气汤证的热型,因为小承气汤本身不是用于泄热,主要用于通便,所以小承气汤证的热型,可以是调胃承气汤证的发热,也可以是接近于大承气汤证的发潮热;大承气汤证的热型,是典型的日晡所发潮热,每天下午3点到5点,定时发热,或者定时发热偏高,这正是阳明腑实的表现,因为阳明经的阳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有实邪,在阳明经的阳气最旺盛时,正邪斗争激烈,表现的热势比较高。
2、从汗出的角度来讲。《伤寒论》原文有“阳明病,法多汗”,不过调胃承气汤证的原文中没有提到过汗出的问题,只要是阳明病都有多汗的问题,这是里热盛逼近津液外越的表现;小承气汤证原文有“其人多汗”;等病机发展到大承气汤证时,原文有“汗多,手足濈然“,”汗出,手足漐漐然“,热邪和糟粕相结,全身的津液已经耗伤,所以常常表现身上没有汗,身上汗少,这是因为津液缺乏、化源不足的缘故,但是明显地可以感觉到手足濈然汗出,手脚汗出如流水不断,或者手足漐漐然汗出,也就是手脚出小汗、微汗。
3、从恶热的角度来讲。阳明腑实证外表无寒,所以它不恶寒,而里有实热,故恶热。内有所伤必外有所恶,所以调胃承气汤证的原文说“不恶寒,但热”,在大承气汤证的原文提到了"不恶寒"。
4、从精神神志角度来讲。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当阳明燥热内盛的时候,燥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就出现了心烦、谵语。调胃承气汤证原文有“谵语、心烦、郁郁微烦”;小承气汤证原文同样也有“谵语、心烦、烦燥”;大承气汤证精神神志症状最重,原文有“谵语、烦躁,心中懊憹而烦,烦不解”,严重的时候热胜神昏,有“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以致使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已经接近了热盛神昏阶段,所以大承气汤证精神神志症状最严重。
5、其它症状。在《伤寒论》原文中,调胃承气汤证和小承气汤证没有提到其它症状,大承气汤证提到了不少症状,主要是阳明燥热内结,影响了其它脏器功能的失调,阳明燥热内盛,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阳明实热迫肺,可以出现“身重,短气而喘,微喘直视,喘冒不能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出现了头晕目眩和眼睛呆滞凝视而无神的表现。
以上这组症状,充其量只是阳明里热盛,不能使用下法,只有结合腹部的实证表现判断是里实证,才可以用下法。
其次,第二组症状,包括大便、小便、饮食等腹部实证的表现。
1、从腹胀满的角度来讲。阳明腑实证之腹满,是燥热阻滞、腑气不畅的一种表现。调胃承气汤证腹满的程度最轻,原文说“腹微满、腹胀满”;小承气汤证原文说“腹大满不通”,腹满程度要比调胃承气汤证重得多;而大承气汤证不仅有气滞的问题,也有血脉不和的问题,所以原文说“腹胀,腹满”、“绕脐痛、腹满痛”,更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等典型的阳明腑气壅滞的实证的特征。所以最重的腹部实证表现是大承气汤证,其次腹胀满的程度比较重的,是小承气汤证,腹胀满的程度最轻的,是调胃承气汤证。对比从热的角度来看,调胃承气汤证蒸蒸发热,二十四小时持续发热,里热炽盛的状态,而小承气汤证的状态并不特别重,可以发热,可以接近于大承气汤证的日晡所发潮热。根据这些症状,可以推断调胃承气汤证以热为主,小承气汤证以腑气不畅为主。
2、从大便的情况来讲。调胃承气汤原文说“不吐不下”,“不吐”表明没有承气汤使用的禁忌证,因为“阳明病,其人呕多不可下,下之则死”,阳明腑实证本身没有呕吐,如果有呕吐,不能够冒然用承气汤泻下。“不下”是说没有大便。小承气汤证原文说“大便硬,下利”,这是燥热阻结所造成大便硬,燥热下迫所造成下利。大承气汤证原文说“大便难,大便硬,有燥屎不大便,大便乍难乍易,自利清水、色纯青”。燥热内盛,逼迫津液下泄,就会表现下利清水、色纯青,或者表现下利。有人说调胃承气汤证就是没有大便,小承气汤证就是大便成硬条,大承气汤证就是大便成屎球,这不是临床鉴别使用三个承气汤的方法,《伤寒论》提到不大便、大便硬、有燥屎,不是具体的大便性状,只是指燥热燥结的程度上有轻重的差别。
3、从小便的情况来讲。调胃承气汤证原文说“小便利”,小承气汤证原文说“小便数”,大承气汤证原文说“小便利或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就是尿少、小便短赤,是内热盛,全身津液已经损伤,化源不足的表现。小便利是因为燥热逼迫津液偏渗导致小便多、短赤。《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有阳明腑实的证状,判断是不是大便已经成硬,要看小便量情况,小便量多表明大便已经硬,可以用大承气汤。另外没有腹满痛、绕脐痛,没有潮热、腹胀满的痛苦,小便次数由多减少,是津液能够还入胃肠道,故知大便不久即出,这时就不能再用泻下药,这在临床上辨阳明燥热是否可以大承气汤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4、从饮食的角度来讲。在《伤寒论》原文中小承气汤证和大承气汤证都有腑气不畅的比较重的症候。大承气汤汤证腑气不畅更严重一些,胃气难降,不能受纳,因此不能食,小承气汤证虽然也是腑气不畅为主,但是相对来说胃气不能受纳的情况不太严重,所以能食,调胃承气汤证原文没有说到饮食,因为腑气不畅的症状并不严重,所以调胃承气汤证并不影响饮食。
5、从病机角度来讲。调胃承气汤证强调了燥热内盛,里实初成。小承气汤证强调了实邪痞结、腑气不畅,没有强调热。大承气汤证既强调了燥热内盛,又强调了腑气壅滞,热和腑气不利两者俱重。
第三,关于治法。
1、调胃承气汤泻热为主,辅以调畅胃气。
2、小承气汤破滞除满、通便泻热,强调了通便,把泻热放到了次要地位。
3、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两个功能兼备。
第四,关于药物组成。
调胃承气汤组成有大黄、芒硝和甘草,芒硝咸寒软坚润下,大黄泻热通便。大黄和芒硝相配,泻下力量很强,既泻下又通便,直下肠胃,加上甘草,使药效温和,延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能把体内的毒热邪气缓缓地渗入肠胃排出体外。小承气汤组成有枳实、厚朴配大黄,不加芒硝,用枳实、厚朴来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的张力,加上大黄,起到了通腑、通便的效果。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便,大黄、芒硝同用,加上枳实、厚朴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的张力,所以泻热通便同用。
所以阳明腑实证的症候特征必须有两个条件,要诊断阳明腑实证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一个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里热盛,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再一个是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和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这两组证候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够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组全身热盛的证候,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没有第一组证候,没有潮热、谵语、大汗出,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只能诊断为杂病的腹满实证,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谓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偏于泻热,小承气汤通腹部实邪,而大承气汤两者兼备,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以此来区别三个承气汤。
考虑到本人是雅好班学员,没有临床实践经验,自然没有案例,本文仅仅是对承气汤证的简单分析,不当之处请斧正。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