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药对分析
三黄泻心汤是我进入精一书院学习以来,借助中医大脑给自己开的第一方,输入症状后,中医大脑给出了三个处方,这个方子排第一个。
三黄泻心汤:[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剂型] 汤剂
[功用] 泻火消痞。
[适用症状] 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衄、便秘,或三焦积热,目赤口疮或外科痈肿属于热毒炽盛者。
[方解]
1.本方是由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物所构成,大黄不但有泻下之效,且能协同黄芩、黄连而治炎症及充血,复兼有鎭静的功效;黄连与黄芩有健胃之功,并治心下痞满;黄连复有止血的效能。
2.方中的药物都是属于苦味消炎剂与泻下剂。大黄不但有泻下的功效,若与黄芩和黄连配合,则会产生消解炎症和充血的效能;黄芩和黄连相互协力,发挥纡解心下部痞塞和鎭静的作用,并兼治由于充血或发炎所形成的心下痞硬。
3.本方能镇静由于气血上冲而起的颜面红潮,以及烦燥不安和兴奋状态。主用于脑充血及脑溢血的发作后,或发作后的数日之间又能镇静由于喀血、吐血、衄血(鼻血)、子宫出血、痔出血、血尿、肠出血、皮下出血、膀胱出血、齿龈出血等名种出血而起的惊恐状态。更可应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因症所引起的烦躁不安,以及由于失眠症、皮肤病、眼疾、神经衰弱、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癫痫、妇人病等所发生的上逆感,复可治更年期症状、火伤、狎倒、跌打伤、齿痛、酒渣鼻、便秘、口内炎、口臭、口苦、宿醉等病,应用范围至为广大。
经查阅,《神农本草经》原文里这样说的:
大黄,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涤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唐容川认为黄连之味正苦,所以它入心经,苦能泻,苦味的药里面通通含水,所以能降火。其味厚,所以入血分。
黄芩,味苦,平,无毒,治诸热,黄疸,肠澼,泻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唐容川:黄芩味苦,中多空虚。人身上唯有三焦是行水气的孔道,三焦主相火,所以当体内火很盛的时候,黄芩可以去火,是清热的要药。黄芩色黄中间又带点绿色,所以能入胆。
《神农本草经》中又这样记载:大黄性如将军,非常彪悍,味苦,寒,味厚,入血分,经方里使用它的目的就是去实,它本身不去寒也不去热,只负责把实去掉,这个实包括宿食、宿便,它可以荡涤肠胃,体内有血闭热结都可以使用大黄,能够攻坚、活血化瘀。张仲景用大黄的地方很多,大小承气汤里面都会用到大黄。
黄连味厚,凡是厚味的通通入血分,血里面过热产生毒素会用到黄连。
但它跟大黄又有区别,大黄是走而迅捷不会停留,黄连是守而不走,大黄是攻,黄连是解毒,可以解五脏的积热,是清火的药,能够止血。
另外此方提到心气不足,伤寒论里金匮讲心下就是指胃,这里讲心气就是指的心脏。而这三味药的共同药性都是苦味,所以它们都能入心。
我又在中医大脑里对这三味药进行了查询,它里面的分析是这样的:
大黄
[性味] 苦,寒
[归经] 脾胃大肠肝心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临床应用]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黄疸,淋证
[药性] 寒泻降收燥
黄连
[性味]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
2、用于热病高热
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
4、用于痈肿疮毒
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寒泻降收燥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用于肺热咳嗽
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5、用于血热出血证
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寒泻降收燥
通过以上的分析,大黄、黄连、黄芩它们共同药性都是:寒、泻、降、收、燥。
黄连和黄芩这组药对在使用时,有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的功效。原文里是采用煎煮的方法,但看过倪海厦老师在讲这个方剂的时候说过,如果病在上焦,比如鼻子出血,是要取药的气,就用热水当茶泡着喝,如果为了取它的味让它进入血分,就用煎煮的方法。
当黄连和黄芩做为一组药对出现的时候,它们起到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
治疗:火热(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我又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有六首方剂它们是同时使用的,我把它们列成表格便于对照和分析:
黄连+黄芩的方剂整理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因为这两味药的加入,使整个方剂药性会偏寒。
葛根黄芩黄连汤是用在病人有太阳表证的时候没有先发表而去攻下了,造成病人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葛根可以生津,补充因下利而流失的津液。黄连清胃里的东西,黄芩去肠中的湿热。
干姜黄连黄芩汤: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连黄芩汤主之。干姜用来温中,黄连黄芩去热,人参补虚。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这里要记住,病人如果恶寒怕冷有流汗,就说明表虚了。张仲景在出现表虚症状的时候,一律会使用炮附子,炮附子可以固表,专门用于表阳虚,大黄黄连黄芩这3味寒药用于去胃热。
黄连阿胶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这是治疗少阴症虚烦不得眠的主力处方,就是当寒湿隔在心肾中间,造成心肾不交。黄芩黄连有除热镇静作用,白芍配同阿胶、卵黄而有滋润、镇静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本表邪,被误下后,病邪跑到肠胃里面了,使用半夏的目的是止呕,它主要功能是把围绕在胃周围的水排掉。
泻心汤: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注意事项]用于止血时必须冷服。
有了中医大脑系统归纳,所以能让我快速查找到每个方剂,而且能了解到每味药的药性以及它们的功效。我这个中医小白通过在精一书的学习,对经方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因为没有临床经验,所以这篇论文写得比较粗糙,还请老师和各位同学多加指导,谢谢。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