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方外感类证与体质分析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有人说:“古今元气不同, 古方不能今用”,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古人只有富人才有马车,平民出行最主要还是步行,由是知道古人的体力运动比现代人必定要多得多,体劳之人和安逸地待在房间里坐着不动的现代人,体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明代名医李中梓在他的《医宗必读》里写“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功邪。”由于冰箱吃冷物、输液等问题,从而造成了现代人的脾胃多虚,肾气多弱,疾病多有夹虚挟湿挟瘀,所以如果不具体分析套方治当前之疾病,有时候效果会不是很理想。

之前我们这有一个航空医生,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咳痰,身体疼痛,自己服用麻黄汤有所缓解,后面用宣通理肺丸,陆续用小青龙汤调治,早期效果都不错,可后来几月来同样的症状反反复复,继续使用前方没有效果,反而开始容易喘,走起楼梯来,气都觉得上不来,后面考虑到她先天的脾肾比较虚弱,整体脉像浮虽有,但沉按却很弱,应该是发散太过了,伤了脾肾之气,当时她就用一味山药来煮水喝,喝了几次慢慢肺脾肾功能肺复过来,不用发散的药。表证,喘证自己就消失了,后续用六君子加减作巩固。从这次的治疗也可以看出有时候症状相似,但体质状态不同用方也应该作配伍变化。

麻黄汤,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杂病论)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杂病论)

药解: 麻黄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用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杏仁的作用是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炙甘草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麻黄汤,发汗解表,温散之力较强,方中麻黄,辛温,入膀胱经,宣肺解表,但作用于人体,若要行使其发散之用,也是要借助肝的向上升发向外疏泻作用的,若病人体质较差,肝脾肾不足,则应谨慎配伍应用。

参苏饮本方证由素体脾肺气虚,内有痰湿,复感风寒而致。本证患者,多为体力较虚,不适用麻黄剂,或厌恶葛根汤者,故小儿、老人、虚弱者、妊妇等之感冒咳嗽常用之。 方用紫苏、葛根、前胡发散外邪;人参、茯苓、甘草补中;药对:陈皮、半夏除痰止呕;枳壳、桔梗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姜枣以调表里;表里俱和,诸病自除。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前胡茯苓各三分(各6克),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各半两(各4克)。

用法】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效】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及泄泻等病症。


治医学医,在于因时因地因人的变通,比如治疗外感风寒,传统的麻黄汤在江南多湿之地治疗,有时就需要一定的调整。因为在江南潮湿之地,海拔高,气温相对要低,所以种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梅雨季节一般都是插秧后不久的施肥时节,在南方很多村民去田里下水干活,弄不好天降大雨,淋得落汤鸡一样回来,都是煮一碗生姜汤喝,效果很好。这里有些患者梅雨季受寒,医生治以麻黄汤治疗无效,“患者见脉浮紧、恶寒、发热等症状,和《伤寒论》中讲得一模一样,为什么用方治疗没效果呢?”后来认识到原来是方中的炙甘草问题,天气本来就湿,患者体内亦湿,再吃炙甘草之滋,势必使湿邪和寒邪相合,因湿邪黏滞缠绵,寒与之相合,难以外散。于是在麻黄汤去甘草加上平胃散再服用便有效了。所以如果有较大的环境影响下,也应当具体分析配伍使用。

药对:苍朮、厚朴、陈皮,治疗脾胃湿阻证。脘腹胀满、嗳气泛酸、纳差、口淡无味、肢体困重、倦怠喜睡、腹泻、舌苔白腻、脉缓。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六君子汤【配方组成人参一钱(3克) ,白术一钱五分(4.5克),茯苓一钱(3克),炙甘草一钱(3克),陈皮一钱(3克),半夏一钱五分(4.5克),大枣2枚,生姜3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次。制丸剂,每服6~9克。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化痰。

主治】主治脾胃虚弱,兼有痰湿,症见面色萎黄,呕恶不舒,咳嗽胸闷,痰多稀白,不思饮食,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虚。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胃炎、梅核气等病症。

方解:1.方中的人参、白求、茯苓、甘草即为四君子汤,功能会强化胃肠的机能,促进消化与吸收,陈皮与人参同能增进食欲。半为协同白术、茯苍。去除胃肠内的停水。2.本方是由治脾胃虚弱的四君子汤,和治疗雾内停痰的陈汤并合而成的方剂。方中的人参,自术、获苓甘草即为四君子汤,功能振奋沉衰的胃肠活动力,并加强消化与吸收;陈皮、人参同能促进食欲。并协同半夏而干燥胃内之湿:又半夏、白术、茯苓等,既能祛除胃内停水,也可加强胃内的停水,3.本方可作为虚弱者或老人的养生药用于胃肠虚弱,胃内停者患者消化机能衰弱,心下有痞塞感,而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消瘦贫血。手足厥冷。腹脉俱软弱无力,且日常手足易冷,兼有痰饮等症状,方中人参,白己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功能振奋胃肠活动力,加强消化吸收;陈皮、半夏即二陈汤。用以燥湿化痰。去胃肠内停水:两方配合。共建理气和中之功。


临床治病有时常常是以多邪相合为多见,病情错综复杂,比如江南多湿,体内湿热的患者群体很多,但素来湿热的人,遇外受寒邪,就见外寒而内湿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这些病邪还有轻重之别,都得进行针对性的医治。理论主讲“寒者热之”等治疗原则,这是针对某- -特定的病邪,多邪合病,就得分消。比如-堆柴火烧得很旺,只要把柴堆散开,火热就随之而小,所以分消合邪,是解决疾病的--个重要法则。前医对于病邪分消的治法随处可见,以“分消”命名的药方就有“分消饮”“分消宽中散”等,但我们细细分析一些世传名方,也是分消的思路,比如六君子汤也是针对气滞和痰湿进行分消,方中陈皮消气滞,茯苓、白术、半夏消痰湿;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枳实导滞汤,由大黄、枳实、厚朴、槟榔、黄连、连翘、紫草、木通、山楂、神曲、生甘草组成。方中药物可分为攻下、行气、祛湿、清热、消导等五类,合而共奏导滞通下、清化湿热之功;

因此除了方证对应外,基础问诊,结合脉诊,地域环境分析,对处方也显得尤为重要。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