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附子、炙甘草”药对方剂一览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现代总结其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广泛运用于临床,能救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疑难重症。但附子药效强,毒性也大,若是使用不当轻则导致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头晕、眼花、神志不清、言语不清、大小便失禁、流涎、恶心、呕吐、腹泻,重则四肢抽搐、呼吸困难、心悸气短、心律紊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昏迷,并可引发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因此临床上许多医家对附子畏惧如虎,避之不用,放弃了这名药中大将,实在非常可惜。

近代著名医家李可临床上擅长使用大剂量乌头、附子等猛药救治危急重症,在提到附子的使用经验时提到不但需要久煎,还需要配伍两倍的炙甘草以解毒。炙甘草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本身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现代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病症。而甘草有“药中国老”之称,皆因其能缓和药性、解百毒的功效,《本草纲目》就写道: “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甘草具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可作为缓和剂使用。甘草及各种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甘草经水解后可释出葡萄糖醛酸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与药用炭一样,在胃内吸附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而起到解毒。都证明了甘草调和诸药、解百毒、缓和的特性。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甘草为上品,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其中就包括杀乌、附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炙甘草与附子合煎后可减少附子毒性成分溶出,降低附子毒性,减少附子毒性成分吸收,还能加速附子毒性成分排泄。两者合用不但可保持附子药效,降低附子毒性,还能加强附子的强心作用,是中药配伍中增效减毒的经典药对。

在问止中医大脑中将两药做对比可总结为下列表格

对比中即可直观认识到炙甘草的收敛和滋润可制约炮附子的辛散燥烈,又可以协同附子补阳温阳。

在《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附子、炙甘草这一药对的经方共有18首,分别为:

1      麻黄附子汤

2      四逆汤

3      麻黄附子甘草汤

4      通脉四逆汤

5      芍药甘草附子汤

6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7      四逆加人参汤

8      甘草附子汤

9      桂枝附子汤

10   白术附子汤

11   茯苓四逆汤

12   附子粳米汤

13   附子理中汤

14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5   桂枝加附子汤

16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17   黄土汤

18   桂枝芍药知母汤

其中四逆汤类方占了5首,分别为:

1      四逆汤

在构成药物中,附子能作用于表、里,而温寒冷,祛除由于寒而起的症状——疼痛,又能顺行兼寒而起的水的停滞,且能补虚及振奋沉衰的新陈代谢;干姜温里寒,而调整局部性贫血;甘草补表里两虚,并强化消化器机能。 因此本方能温散里寒,主治四肢厥逆,在新陈代谢机能极度沉衰的场合,用之有振兴机能之效。适用本方的患者有四肢厥冷,恶寒,颜面管白等症状,往往会下利清谷,或时起呕吐,其脉为微脉或廷脉。寒冷在表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真寒假热的现象,但手足厥冷为必要的症状。 本方以能回覆四肢的厥逆而取名,故亦称为回逆汤。方中附子,为大热药,有兴奋神经,鼓舞细胞,增进体温,强化全身一切机能之力。干姜亦为热药,温中袪寒,逐阴回阳,与附子为伍,相得益彰。甘草则内补中虚,外和荣卫,并有缓急、镇痛、消满、去痰、止利等作用。

2      通脉四逆汤

四逆汤中干姜之量加倍,名曰“通脉四逆汤”,用于四逆汤方之证的剧症。

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原文为“吐下已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论述霍乱阴竭阳亡证治时出此方, 此方回阳救阴,双管齐下,乃治霍乱吐下将止,阴阳气并竭,一方面仍用通脉扶阳,一方面加重胆汁益阴。

4      四逆加人参汤

此方用治心力衰竭、休克,见泄泻已久而突然停止,但出现多汗,或汗如珠,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脉微欲绝者。为阳微欲绝,而又因各种情况而亡失津液的患者,因此在回阳救逆的四逆汤中加入生津益气复脉的人参。

5      茯苓四逆汤

此方治外感发汗后未解而又误下而出现烦躁症状的患者,《内台方议》解:“发汗之,病当解,若不解,发汗外虚阳气;后若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放生烦躁也。与四逆汤以复阳气,加人参、茯苓以复阴气也。”

其他的方剂如下:

1      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这两个方剂分别来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组成药物一样,唯麻黄附子汤中麻黄用量较大为三两,用治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小。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用二两,用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2      芍药甘草附子汤

功效扶阳固表,用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3      甘草附子汤

本方是由甘草、朮、附子、桂枝等四味药物所构成。方中的甘草能缓和急迫而治疼痛;朮不仅能袪除水毒而增加尿利,且有鎭痛之效,又配同桂枝而有建胃作用;附子为促进新陈代谢,与通顺血行,兼有治疼痛的作用;桂枝则用以去外邪,及通顺血行,兼有治疼痛的作用。

以桂枝及附子为主药,桂枝的分量最多。桂枝能去风(即外邪),并和顺在表之气;附子则加强新陈代谢,而使血行通顺,能温表虚与里寒,治疼痛,且兼去水;白朮则与附子协力,从利尿而驱逐水毒;甘草能缓和急迫与疼痛;并协助桂枝治气上冲及短气。 本方是属少阴病的药方。方后有注意文“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之意是:起初服药后如有汗出,则症状将会缓解。于汗出止后,复又烦苦,似有发生副作用时,则服用一半的份量。若嫌规定的服用量太多,则减为服用60-70%,如没副作用,则要照规定的份量服用。这里所说的副作用,是指附子(含有川乌碱)的中毒,故文中特别加以提醒。

4      桂枝附子汤

本方能祛风温经,助阳化湿。用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能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本方附子用量大,用到三枚,可看到原文描述身体骨节疼痛的文句较多较严重,因此加重附子祛寒止痛。

5      白术附子汤

本方是附在桂枝附子汤原文后方的一个加减。“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一云脐下心下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因体内津液不足导致大便干硬,恐怕桂枝发汗津液耗散,因此改用白术以健脾祛湿,使湿由内而解。

6      附子粳米汤

本方是由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等五味药物所构成。附子是较干姜更强的温性刺激药,具有鎭痛的效能;半夏、粳米能止呕吐;甘草、大枣可治急迫症状;与附子配合则有缓解疼痛的效能。 附子温腹中的寒气;甘草、大枣、粳米等甘味药则互相协力而缓和雷鸣切痛;半夏治逆满与呕吐。 由于这些药物的互相协力而温腹中之寒,并缓和急迫

7      附子理中汤

此为四逆汤与理中汤的合方,具有温阳补虚祛寒的功效,用治脾肾虚寒诸证皆有疗效。

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这是治外感时由桂枝汤化裁而来的方子,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因太阳外感病被误下后发生了胸闷脉促的问题,为胸阳不振,因此桂枝汤去掉补阴药芍药,只留下桂枝专注补阳、提振胸阳。若是患者体虚,下之后阳气虚了,不止胸闷脉促,还有怕冷的症状,则加入附子成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9      桂枝加附子汤

本方是由桂枝汤加附子所组成,用于太阳病而兼有少阴证者。本方是治原为桂枝汤证而误行发汗,以致漏汗不止,为之耗损很多体液,患者遂起恶寒,小便淋沥而不能畅通,四肢微急,处于不能屈伸的状态。此方不但治桂枝汤证而发汗过度,自汗漏出,感觉恶寒,小便不利,四肢屈伸感觉僵硬者。又可应用于治疗因感冒而恶寒,发汗不止者,产后的脱汗、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筋痉挛、神经痛、风湿痛、手足虚冷等症。

10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本方温经通阳,温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11   黄土汤

黄土是灶心土,越老越好。能调中、止血、祛湿、消肿,而治咳逆、反胃、吐血、衂血、崩漏(子宫出血)、尿血、遗精等,为收敛、镇吐、止血剂。 本方证因脾阳不足,统摄无权所致。脾主统血,脾阳不足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从上溢而为吐血、衄血;血从下走则为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皆为中焦虚寒,阴血不足之象。治宜温阳止血为主,兼以健脾养血。方中灶心土(即伏龙肝),辛温而涩,温中止血,用以为君。白朮、附子温阳健脾,助君药以复脾土统血之权,共为臣药。然辛温之朮、附易耗血动血,且出血者,阴血每亦亏耗,故以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与苦寒之黄芩合用,又能制约朮、附过于温燥之性;而生地黄、阿胶得朮、附则滋而不腻,避免了呆滞碍脾之弊,均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诸药合用,共呈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的配伍特点。此方为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之良剂,故吴瑭称本方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12   桂枝芍药知母汤

本方是为历节日久,邪留不去,郁而化热伤阴之证而设,有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的功效。主治风寒湿夹热之痹证。诸肢节疼痛,身体赢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脉弦紧。

总结

在《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附子的方剂有33首、而在方子中出现附子、炙甘草这一药对的经方共有18首,即是说张仲景在使用附子时有将近一半的情况下会配伍炙甘草,我们临床在使用附子,尤其是大剂量附子时要保障用药的安全性,而其中一个稳妥的用法就是久煎再配伍炙甘草。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