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药对分析结业论文


大雪纷飞节气至,天气寒冷正时令。室内供暖暖如春,现代人用高科技带来享受的同时,伴随疾病随机而至,最近门诊接诊的患者积内热者颇多,过于肥甘厚腻本就易伤食积,再加上地暖,小儿不知饥饱,大人拒绝不了美食的诱惑,导致脾胃负担不起,,金元时期,李东垣宗法《黄帝内经》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学术思想,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脾胃学说论断,脾胃伤小儿出现咳嗽,发热,流涕,口臭,便秘,口腔溃疡,口唇发干,脾气急躁等,成人也同样只不过大人比孩子多了个情志伤更复杂了.滋生疾病更多种.临证时经常遇见热症的案例,比如

案例1

患者;朗敏,女,31岁

,就诊日期;2021.11,20日

主诉;便血,肛门疼痛2天,望诊;面色淡黄偏白,面色无华,唇淡红,精神可,舌质暗,舌苔略厚.腻,淡黄.舌下瘀血,闻诊;口臭,问诊;愿意吃饭,喜欢海鲜.辛辣.,脾气急,晨起眼屎多,大便一到两天一次,有些干小便黄,经痛,,脉诊,洪,数.中医大脑给方乙字汤合三黄泻心汤,

复诊3剂后来诊,火下去,大便不出血了,有些累,舌苔仍厚,改理中汤5付.

第6天微信告知,一切正常,问还要服药吗?.

案列2,刘一博,男,3岁,

就诊日期,2021,10,11日

主诉.高烧,39.5度腹泻.望诊,面色潮红,面色无华,唇红,精神不好,眼屎多,问诊母亲代述大便酸臭,一天2-3次,手脚不凉,饮食可,给与葛根芩连汤一副.嘱一次服用4分之一的量,一日2次,当晚体温降至正常,第二日复诊大便稀未有酸臭味..

讲完了病例来看病历中的方剂三黄泻心汤的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我发现两个方剂中共同有黄芩黄连这两味药,这叫药对,其实葛根,黄连是药对,葛根黄芩黄连是药对,葛根,黄连也是.很多方剂都有不同作用的药对组成.。。就黄芩,黄连这两个药对来看,伤寒论方剂中还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阿胶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等都有这个药对.先看这个药对的药解:单味药说明


黄连

;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寒泻降收燥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寒泻降收燥

再看[药对]


黄芩、黄连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

治疗:火热(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问止中医大脑搜索有共同药对的这些方剂比较,


葛根黄芩黄连汤出处

伤寒论

 [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解表清里

 单味药:葛根可以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炙甘草用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黄芩的作用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葛根

 [性味]

甘、辛,凉

 [归经]

脾胃

 [功效]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药性]

 炙甘草

 [性味]

甘,平

 [归经]

心、肺、脾、胃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药性]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黄连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性: 微寒微升




三黄泻心汤出处]

金匮要略

 [原文]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现代改用水煎煮,日分三次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剂型]

汤剂

 [功用]

泻火消痞。

 [适用症状]

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衄、便秘,或三焦积热,目赤口疮或外科痈肿属于热毒炽盛者。

 [方解]

1.

本方是由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物所构成,大黄不但有泻下之效,且能协同黄芩、黄连而治炎症及充血,复兼有鎭静的功效;黄连与黄芩有健胃之功,并治心下痞满;黄连复有止血的效能。 

2.

方中的药物都是属于苦味消炎剂与泻下剂。大黄不但有泻下的功效,若与黄芩和黄连配合,则会产生消解炎症和... [查看详情]

 [注意事项]

用于止血时必须冷服

大黄

 [性味]

苦,寒

 [归经]

脾胃大肠肝心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临床应用]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黄疸,淋证

 [药性]

 黄连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三黄泻心汤方性: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出处]

伤寒论

 [原文]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通寒格。

 [适用症状]

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

 [方解]

1.

《注解伤寒论》: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通寒格。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2.

《医方考》:中气既虚且寒,便恶谷气,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犹未下咽之谓也。用干姜之辛热,可以散寒;用人参之甘温,可以补虚;复用芩、连之苦寒者,所以假之从寒而通格也。 

3.

《伤寒本旨》:食入口即吐者,阻在上脘,阴阳不相交通,故以干姜、芩、连寒热并用,通其阴阳,辛苦开泄以降浊;人参补正而升清,则中宫和而吐利可止矣。 

4.

《伤寒论今释》:本方证,胃虽热而肠则寒,故芩、连与干姜并用,以其上热下寒,故入厥阴篇。

 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黄芩用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的作用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人参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干姜

 [性味]

辛,大热

 [归经]

脾胃心肺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

大热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黄连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人参

 [性味]

甘、微苦,微温

 [归经]

心肺脾

 [功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2.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症 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等症 5.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药性]

微温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性: 微寒


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 [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药,各别细锉,渍大黄、黄连、黄芩3味于沸汤60克内,须臾,绞去滓。别以水60克煮附子,取20克,合而顿服之。

 [剂型]

汤剂

 [功用]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适用症状]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方解]

1.

《古方选注》:用三黄彻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 

2.

《伤寒贯珠集》: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 [查看详情]

 [注意事项]

黄连、黄芩、大黄的用量不宜过大。

大黄

 [性味]

苦,寒

 [归经]

脾胃大肠肝心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临床应用]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黄疸,淋证

 [药性]

 黄连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炮附子

 [性味]

辛、大热;有毒

 [归经]

心脾肾

 [功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症。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药性]

大热附子泻心汤方性: 微寒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1.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收起]

 [组成]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适用症状]

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痢者。

 [方解]

1.

方中的半夏能袪除胃内停水,且配合干姜而止恶心、呕吐;黄连与黄芩为苦味健胃剂,同能消除胃肠的炎症;人参配合干姜而使胃肠的血行趋于通顺,并促进其机能之回复;甘草与大枣为用以调和诸药,且强化其协同作用。 

2.

方中的黄连、黄芩能解心下实热;黄芩作用于自心下以上,并及于表,而治血热与血烦;黄连作用于自心以下,而治烦躁症状;又两者协力而治心下之气痞,并治波及于上下的动摇症状;半夏、干姜善于顺气,调理胃下停水,且治因心下的水气上冲而摇动所引起的呕吐;人参、甘草、大枣调和诸药。因这些药物互相协力,而祛除心下的邪热,顺通升降之气。 

3.

本方治胃肠炎之心下痞满而不痛,并会伴有恶心、呕心、呕吐、肠呜、下痢等症状者为目标。本证的心下痞满,原因是由于胃中有湿热郁滞所造成。所谓湿热,即热邪与水气相积。并因互相冲击,上下而动,若上行则呕,下行则肠鸣。因苦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泄热以和阳;半夏、干姜为佐,散湿和阴,走气散痞,更配人参、甘草、大枣为使,通上下交阴阳,补脾而和中。 

4.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收起]

 半夏

 [性味]

辛,温;有毒

 [归经]

脾胃肺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痰、寒痰证 2.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3.用于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 4.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症

 [药性]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干姜

 [性味]

辛,大热

 [归经]

脾胃心肺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

大热

 人参

 [性味]

甘、微苦,微温

 [归经]

心肺脾

 [功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2.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症 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等症 5.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药性]

微温

 黄连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大枣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 2.用于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证 3.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

 [药性]

 炙甘草

 [性味]

甘,平

 [归经]

心、肺、脾、胃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药性]

夏泻心汤方性: 微润



黄连阿胶汤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细锉,先三味,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纳阿胶,烊尽之,纳卵黄,搅和。顿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扶阴散热,降火引元。

 [适用症状]

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方解]

1.

方中的黄连和黄芩是消炎剂,有除热和鎭静的作用,兼有止血的功效;白芍配同阿胶、卵黄而有滋润、止血与鎭静的效能;又阿胶与卵黄复有强壮的功能。 

2.

此方有少阴病的泻心汤之称,是治大黄黄连泻心汤症而带有虚状的方剂。黄连、黄芩为滇心汤的基础药物,但方中没有大黄,却加白芍和卵黄,并有滋润血燥的阿胶。由此可见,本方是治血热而体力虚弱之证。后世方中,在《寿世保元》的麻疹门,有一个处方称为二仙汤。此方是由黄芩、白芍二味所构成,是救治虚证的儿童,于麻疹发疹后忽然消退,引起一般所说的麻疹内攻,而发生肺炎样症状或脑症状,出现似将欲死的重笃症状时的方剂。白芍能散恶血、理脏腑之气,邪气而导致血液之涩滞者宜之。内攻郁滞在胸内之邪气,治疗肺炎样症状的疾病。黄芩善能涫解里热,而破滞气;黄连擅于除热,并治邪热结滞于中焦、下焦而成心烦及痞,而又下痢者。卵黄能和气血而除烦热;阿胶所治亦与卵黄相同,都能润血燥,而使皮肤变为光滑。由于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发挥其滋润体液,清解心胸中之热及除心烦等效能。 [收起]

 [注意事项]

本方黄连的用量较大,煎煮后的药液也相当苦,一般来说,不能长期服用,等症状缓解后,即应减量。嘱咐女性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经期少食生冷,避免受凉,少剧烈运动 

黄连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芍药

 [性味]

苦、酸、甘,微寒

 [归经]

肝脾

 [功效]

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临床应用]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药性]

微寒

 鸡子黄

 [性味]

性平,味甘

 [归经]

心、胃

 [功效]

镇心,安神,益气

 [临床应用]

除热火。止疳痢。

 [药性]

 阿胶

 [性味]

甘,平

 [归经]

肺肝肾

 [功效]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临床应用]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症 2.用于多种出血证 3.用于阴虚证及燥证

 [药性]

黄连阿胶汤方性: 微寒


通过以上方剂比较及临床应用发现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神农本草经》于两药配伍效应上便记载有:药“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在运用方式及禁忌上,经文建议“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神农本草经》于两药配伍效应上便记载有:药“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在运用方式及禁忌上,经文建议“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两药同时应用,即比一般的复方简单,又具备复方配伍的特点.不但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减少毒副作用.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