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梅丸
出处:【伤寒论】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
类方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适应症状:蛔厥一证,胃热肠寒,蛔动不安,甚则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可兼治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久泻,久痢。
药解:
乌梅可以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
细辛用来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干姜的作用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当归是用来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炮附子在本方中是用来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蜀椒可以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桂枝用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人参的作用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黄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单味药说明:
乌梅
[性味]
酸、涩,平
[归经]
肝脾肺大肠
[功效]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肺虚久咳2、用于久泻久痢3、用于虚热消渴4、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性]
补降收润
细辛
[性味]
辛,温;有小毒
[归经]
肺肾心
[功效]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3、用于寒饮咳喘
[药性]
温泻降散燥
干姜
[性味]
辛,大热
[归经]
脾胃心肺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
黄连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当归
[性味]
甘、辛,温
[归经]
肝心脾
[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临床应用]
1.用于血虚诸证 2.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血虚,血滞或寒滞,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4.用于痈疽疮痈 5.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药性]
炮附子
[性味]
辛、大热;有毒
[归经]
心脾肾
[功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症。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药性]
蜀椒
[性味]
辛,热
[归经]
脾胃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湿疹瘙痒,阴痒,蛔虫腹痛
[药性]
桂枝
[性味]
辛、甘,温
[归经]
肺心膀胱
[功效]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药性]
人参
[性味]
甘、微苦,微温
[归经]
心肺脾
[功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2.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症 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等症 5.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药性]
黄柏
[性味]
苦,寒
[归经]
肾膀胱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2、用于疮疡肿毒,湿疹湿疮3、用于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药性]
[药对]
干姜、黄连
[功效]
辛开苦降。相使。
[主治]
治疗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泛酸、泄泻、痢疾等症。
[药对]
细辛、炮附子
[功效]
加强小肠火。
[主治]
脚冷、脚麻、频尿等。
[药对]
炮附子、黄连
[功效]
一寒一热,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辛开苦降、温阳助清解、泻火护心阳。
[主治]
1. 冠心病,心悸,心律失常,证属寒热错杂者;2.咯血,呕吐,口舌生疮,心烦不寐,膝下、足趾冰冷,证属上热下寒者;3.慢性泄泻,慢性痢疾,证属脾肾阳虚者;4.慢性胃炎,溃疡病,证属寒热错杂者;5.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证属寒热错杂者。
[药对]
人参、炮附子
[功效]
相互促进,温阳益气,强心救逆,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
[主治]
1. 重病,久病,失血,心脏疾病等引起的四肢逆冷、冷汗自出、气虚欲脱、心脏衰脉微欲绝等症;2.除中(即《伤寒论》厥阴病,出现四肢厥冷,下利者,应当不能食,若中气将绝而反能食者,称为除中);3.休克型肺炎;4.不育症,证属发育不良,性功能减退者;5.小儿久咳,症见病势渐剧,身体消瘦,食欲不振,舌白唇淡者;6.阳痿。
[药对]
黄连、细辛
[功效]
以细辛之升散,引黄连直达病所,清热解毒、泻火、消炎、止痛。
[主治]
1. 牙痛、齿龈肿痛,证属胃火上炎者;2.口舌生疮、溃疡,证属心火上炎者。
[药对]
干姜、炮附子
[功效]
回阳救逆,温补脾肾。
[主治]
治疗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泄泻,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或尺沉微弱。
[药对]
干姜、细辛
[功效]
温肺化饮。
[主治]
治疗寒饮证的咳嗽气喘,舌淡白苔白滑,脉弦紧。
[药对]
桂枝、炮附子
[功效]
温经通脉,散寒止痛。
[主治]
治疗寒凝血滞的痹证。全身疼痛,或脘腹冷痛,或经痛、闭经。
病机治则
二:柴胡桂枝干姜汤
[出处]:伤寒论
[原文]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柴胡、桂枝、干姜、栝蒌根、黄芩、牡蛎、炙甘草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剂型]
汤剂
[功用]
和解少阳,兼化痰饮。
[适用症状]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亦治牡疟、劳疟不愈者。
[方解]
方中的柴胡,黄芩主要是作用于胸胁部,而有解热、疏通、鎭静的效能;桂枝治表证与气的上冲,并协同牡蛎而鎭抑胸腹的动悸,且止盗汗;干姜为温药,能温里寒,鼓舞组织的机能。栝楼根滋润、止渴,有鎭咳作用,并滋润不足的水分;甘草调和诸药并治气上冲,且有健胃的效能。
[注意事项]
日本有本方导致间质性肺炎的报道,建议服药3个月后进行X片检查。
单味药说明:
柴胡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肝胆
[功效]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临床应用]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药性]
微寒泻升散燥
桂枝
[性味]
辛、甘,温
[归经]
肺心膀胱
[功效]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药性]
温补散燥
干姜
[性味]
辛,大热
[归经]
脾胃心肺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
大热补升散燥
栝蒌根
[性味]
甘、微苦,微寒
[归经]
肺胃
[功效]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1、用于热病口渴,内热消渴2、用于肺热咳嗽或燥咳3、用于痈肿疮疡
[药性]
微寒泻收润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寒泻降收燥
牡蛎
[性味]
咸、涩,微寒
[归经]
肝肾
[功效]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临床应用]
1.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用于痰核,瘰疬,症瘕积聚等证 3.用于滑脱诸证 4.用于胃痛泛酸
[药性]
微寒补收燥
炙甘草
[性味]
甘,平
[归经]
心、肺、脾、胃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药性]
补收润
药对说明:
[药对]
柴胡、黄芩
[功效]
和解少阳。相须。
[主治]
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往来寒热。
[药对]
桂枝、牡蛎
[功效]
一温一寒,一散一敛,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通经脉、蠲痹止痛、敛阴制酸。
[主治]
1.痛风病;2.胃、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虚寒型者。
[药对]
柴胡、牡蛎
[功效]
一升一降,一敛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调和气血,疏肝软坚,推陈出新。
[主治]
1.慢性肝炎,症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胁痞满、脘腹胀满等症;2.慢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者;3.慢性结肠炎,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土者;4.汗闭证,证属营卫不和,毛窍开合失司者。
[药对]
干姜、炙甘草
[功效]
温中散寒。
[主治]
治疗:1.脾虚寒的大便溏泻。 2.阳虚吐血。 3.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药对]
桂枝、炙甘草
[功效]
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相使。
[主治]
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气短,其人欲两手交叉覆盖,喜按心胸部位。
方性计算:
病机治则:
小结:
一:病至厥阴,则阴阳互相进退,以寒热错杂之证为其特点。又因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表现为吐蛔、手足厥冷,都可用乌梅丸进行治疗。总之,膈上有热,肠中有寒之蛔厥证,治以温阳泄热、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方性:)
区别:(又主久利)(得食而呕)。
二:柴胡证汗下后伤津里寒的证治如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都是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方性)
区别:(小便不利者)(渴而不呕)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