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针补泻法背后的思维逻辑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界的自平衡机制。

人体也是一个自平衡的、多层次的大系统。

在中医理论的语境中,人体每个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之间,普遍存在四种联系:生我(输入),我生(输出),克我(被控),我克(主控)。

前三个联系用于维持本子系统的内稳态,此为“安内”;第四个联系则在行使本子系统的管理职能,参与调控其他子系统的平衡,此为“攘外”。攘外必先安内。

四季变化、昼夜更替,人体所处的外界环境变动不休。正是基于这些生生克克的联系,大系统才得以平衡,人体内稳态才得以维持。

疾病的本质,是内稳态的失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是从四个角度对这种失衡状态的刻画。

八纲中,阴阳是总象,虚实是核心,阴虚阳实则热,阳虚阴实则寒,表里是虚实寒热的具体部位。

调节虚实的大原则,是补虚、泻实。

对于孤立的单系统而言,补虚泻实的具体手段,就是调节出入口。补虚有两个措施:增加输入,减少输出。泻实也有两个措施:减少输入,增加输出。

但人体不是孤立的系统,人体是多系统多层次并行的复杂体,内部还存在自反馈机制。临床实践中,对某一子系统进行补虚泻实的时候,不能引发或加剧别的子系统的失衡。因此,选择干预措施时,就会有所限制。

下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当该子系统内稳态失衡时,附着于该子系统的前三个联系,才是医疗干预的靶点。

单个子系统虚弱不足时,表现为:其接纳的输入量正常,而其所输出的量减少。补虚虽然有两个措施:增加输入,减少输出,但是治疗时,如果进一步减少输出,就会引发或加剧下级子系统的失衡,因此只能选择“增加输入”这一措施,虚则补其母就是这一思维过程的精炼总结。另外,虚弱状态下,正是放松管制,休养生息之时,无论治国治身均应如此。泻所克,就是放松管制的具体措施。

某个子系统邪实内阻,功能亢盛时,表现为:其接纳的输入量正常,而其所输出的量增加。泻实虽然有两个措施:减少输入,增加输出。但是治疗时,如果进一步减少输入,就会引发或加剧上级子系统的失衡,因此只能选择“增加输出”这一措施,实则泻其子就是这一思维过程的精炼总结。另外,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功能过盛的时候,应强化调控,平滑波动,以避免更大危机。治国如此,治身也如此。补所克,就是加强管制,强化调控的具体措施。

这就是“虚则补其母,泻所克;实则泻其子,补所克”背后的思维逻辑。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