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
即 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 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肌肉,关节,骨骼之病。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呼吸系统之病。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消化系统之病。
四针补泻法
虚则补其母,泻其克
实则泻其子, 补其克
如土虚补其火 泻其木,土实则泻其金部其土,以此类推。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