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四针补泻法的理解-221雅4班张强

一、五输穴

上肢位于肘部以下,下肢位于膝部以下。五藏各有5个腧穴。

井荥输经合五行排列顺序:

阴经:木火土金水

阳经:金水木火土

倪师有云:春取诸荥,夏取诸输,秋取诸合,冬取诸井诸输。

二、针灸补泻法


1、子母补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通过五行相生促进能力的平衡。



2、四针补泻法

虚则补其母,泻其克(补本经之母穴,补母经之本穴)(泻其本经之克穴,泻其克经之本穴)

实则泻其子,补其克(泻其本经之子穴,泻其子经之本穴)(补其本经之克穴,补其克经之本穴)

克经之本穴有五:

木中木——大敦;火中火——少府;土中土——太白;金中金——经渠;水中水——阴谷



三、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

1.单式补泻手法

(1)提插补泻

(2)捻转补泻

(3)呼吸补泻

(4)徐疾补泻

( 5)开阖补泻

(6)迎随补泻(常用)

根据针尖方向与经络气血流向来判断补泻的手法。《难经·七十二难》中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补法:针刺时使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操作的叫做“随”,也就是补法。

泻法:凡针刺时使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操作的叫做“迎”,也就是泻法。


2.复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将单式手法糅合起来使用的一种补泻手法,主要包括“烧山火”和“透天凉”。

(1)烧山火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此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2)透天凉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此法多用于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

(3)烧山火与透天凉区别:将针刺穴位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

烧山火:先刺天部,刺法为补法,数量为阳数9次,操作完毕后,在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手按针孔;

透天凉:先刺地部,刺法为泻法,数量为阴数6次,操作完毕后,在病人呼气时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

3.倪师针法

病在藏取之井,病之色取之荥,病于时取之俞,病于音取之经,病在饮食取之合,五藏不平衡者,取之原穴。(不太理解,需要继续学习)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