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1班 王晓
人心难定,极易飘摇,而医道广博精微。在求索医道的征途中,心中若无指南针,则易迷途,拘泥于细节而看不清全貌,达不到法天则地、随应而动的境界。
全息律,是否就是这个指南针呢?
复杂的人体,仅仅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分裂演化而成。每个体细胞,都携带着人体全套遗传信息。“纳须弥于芥子”,佛家真言有了生物学上的印证。这个简单的事实,是全息律的根基吗?
西医基础医学研究大多基于还原论,局限于“分子”之间,芥子之内。然而分子之内,深不可测,如果只关注分子,则大部分疾病均为须弥山,仰之弥高,难以超越。只有将人体置于天地之中,从“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角度来观想,才能宏观把握人与万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才能用万物的偏性纠正人体五脏六腑的偏性,唯有如此,才可纳须弥于灵台方寸之中。
中医诊断方法,处处都呈现出全息律。面部、舌、眼、寸口脉,均有肝心脾肺肾所对应的分区。从局部可辨出整体的气血状况。一花一世界,人体构造之神奇令人赞叹。
推而广之,从人体也可辨出天地阴阳之气盛衰状况。阴阳平和之人的面色和脉象,都会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意味着,人体也是天地的全息体。
倪师讲解经络时拿辉光球做演示,无论触碰何处,辉光均可链入球心。倪师言,人体也如此,无论从耳、头、手、腹、背还是足入手,都可切入病处,调节经络和五脏六腑的平衡。这句话本质上描述的就是全息律在治疗中的应用。
在中医发展史上,补土派、滋阴派、扶阳派、依托耳针、头针、腹针等等某单一理念或技术而成名成家者,层出不穷。可不可以说,衍生出中医界各大门派的深层规律,就是这个全息律?
虽然我还不清楚,从细胞到组织到器官,全息律的具体呈现形式及规律是什么?但经受了上千年实践检验之后,全息律在中医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彰显。把全息律贯穿在中医学习中,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医道。
脾土治中央,不主四时。作为新生代的中医学徒,我们当有脾土之德,摒弃门派偏见,博采众长,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推广中医道,造福更多的病患。
道生一,林师所讲的“看病施治,贵乎精一”里,要精通的,是否就是这个“一”呢。
附:耳诊、足底穴、腹诊、脐针、寸口脉诊、尺肤诊法的图
课堂笔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医结构分析——————————心法
南宋时,才有高丽国贡灵枢经,此前亡佚千年。
虽然当前英文世界里,针灸的论文多由韩国人发表,话语权有旁落的危险。但因中文难学难理解,中医的精髓部分还得靠华人推广至全世界,吾辈应有紧迫感。
五行五脏,对应的不是西医解剖学上的单一器官。而是功能上具有相对应五行属性的各器官和内分泌腺的集合体。
中国哲学及医学,均高开低走,原因为何?
知难,行易。匠人知行,高人知道。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热证的本质是津液不足。津液不足的原因或是免疫系统与细菌病毒作战消耗,或是淤血积食等等内耗所致,此即为阴虚。
暂无回复